“密室”顾名思义——密闭的空间。爱伦•坡的《莫格路凶杀案》既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抛开其荒诞性不谈),同样也在推理小说中第一次提出了“密室”的概念(虽然仅为辅助工具),随后在福尔摩斯系列的《斑点带子案》中同样出现了“密室”但却仍是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位置。直到推理史上第一部标准的长篇“密室” 小说——《弓区之谜》的问世,才使得“密室”成为了推理小说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唯一的要素。
密室创作因其特殊性——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在创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也使之成为了推理小说创作难度的顶峰。
就“密室”而言可以分为“机械密室”和“心理密室”两大类,单就创作难度来讲笔者认为“心理密室”要远远高于“机械密室”,因为炮制心理误导或是心理错觉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谨小慎微的过程,迷惑心灵要远比迷惑双眼困难得多。而“机械密室”笔者认为又可以分为“哥特式密室”和“普通密室”,“哥特式密室”顾名思义就是拥有如同哥特式城堡一般各式各样秘道机关的“密室”,如绫时行人创作的“馆系列”中凶手就是利用“密室”中的秘道来隐藏自己以及实行犯罪的。“普通密室”则是在一个普通的没有机关的密闭空间之中(如卧室、书房)出现犯罪事件的,而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正属此范畴。
笔者认为类似于《中国橘子之谜》这类的“机械密室”中的“普通密室”的创作,要想达到完美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细节的处理,因为细节决定一切!就密室创作而言因其特殊性(空间的局限性),因此在创作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所以对于手法以及手法之外的很多东西在细节的处理上都要格外细致严谨,因为这些细节不仅关乎到其杀人手法的可行性更关系到读者对于手法成功的可信度。譬如《中国橘子之谜》中对于制造不在场证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绳子,笔者就曾亲自做过实验来测定不同粗细的绳子是否可以像书中所述那样拉上门闩。采用书中的方法进行实验时,绳子只会有一个点是与门闩接触的,也就是说要想依靠绳子将门闩合上,这一点上的力必须足够大,这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条绳子就可以做到的。就笔者的实验结果来看过细的绳子在力的作用下不仅无法将门闩合上,反而会因为其所受拉力而绷断;而过粗的绳子在力的作用下则会很容易从门闩上滑开,所以仅就绳子这一点来将凶手就必须反复的实验以求得粗细长短均适合的绳子,再加上犯案时会出现的各种突***况以及门与书柜的角度问题就更需要凶手反复的去实验。《中国橘子之谜》在破案之后有一段是凶手的自述,在这一段中凶手说出他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被害人将要到来,并与被害人预定了时间以及就犯案手法做了多次的实验(见书第236页)。这一段话对于整部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段描述那么读者则会很容易产生例如“凶手在短时间之内精确的完成需要反复实验的手法”,“大富豪的豪华办公室为什么会随时准备一条绳子而绳子的粗细又为什么正好适合整个手法的完成”等各种各样的臆测,这样就会使得读者对于手法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注意不是可行性),致使整部密室创作以失败而告终。
再如卡尔的《连续自杀事件》中用干冰升华出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来作为凶手的犯罪手法,当高浓度二氧化碳开始使受害者觉得窒息的时候,受害者踉跄的去打开窗子进而从窗口坠落受伤。通常读者可能会就坠塔提出疑问,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交代窗口是不是明显湿滑,而且二氧化碳并不像一氧化碳融血速度那样快所以即使受害者因缺氧而醒来也不至于达到思维混乱不清的地步,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开门而逃呢?即使因为门闩生锈不易打开或是出于某种潜在意识而去开窗也不可能就一定会坠塔,况且其哥哥之前又已经因某种原因从窗口坠塔而亡,他不会不在开窗时格外小心的(当时受害人并不知道哥哥是自杀),而作者的使他喝醉酒后登塔的这一巧妙安排则立刻打消了读者的种种臆测,也使得后面发生的一切合情合理。
所以高超的犯案手法固然很重要,但要想成为经典则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这恐怕也正是“密室”创作困难的地方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7:14:0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