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声音与愤怒《只有希冀,没有答案》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7:10:31
  • 75

毫无疑问,张铁志是摇滚的铁杆乐迷。至于他在书中提出的,摇滚能否改变世界,我想,英美跟中国的摇滚乐迷他们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最起码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英美跟中国的国情迥然,在中国远远没有英美那种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跟空间。即使书中所列举的英美保守派,他们的保守政策中国也望尘莫及,他们摇滚的力度跟力量跟中国走过场的摇滚秀绝非能够同日而语——最起码我在英美六十年代的摇滚中,看到了精神力量。当然,这种精神力量伴随的是摇滚的旋律与符号,但最重要的力量,仍旧来自于乐手自身的觉醒和他们为争取民权、自由、权利、民主的推进决心。

中国当权者千百年来的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和底层人民的 奴性,文化大革命前后的人性泯灭、扭曲的集体狂欢,对于人权、民主、权利的限制,已然扼杀了摇滚“是否可以改变世界”的初步可能性(否则怎么会有89年那次事件?)。西方摇滚在八十年代中期才传入中国,那时,英美六十年代那场摇滚盛宴已时隔二十年,那时的愣头青崔健们,脱离当时的历史与社会脉络的他们,消化这种摇滚精神及其力量尚需时间,更何况崔健们之后的我们?摇滚能否改变中国,能否改变世界,这样的话语对我们来说,简直是陌生的。但于英美的摇滚乐迷,是不是又是另外一回事?暂时我只看到中国读者的评论,没有看到英美的读者评论,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关于摇滚能否改变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我也没想过要从这本书中去寻求什么答案。如果说摇滚有这种力量,那么它的这种力量也应当首先来源于创作者的觉醒程度和推进力度。从六十年代到今天,每一个时代都有出色的摇滚乐手为发出时代低层人民的呼声而奔走,从一开始的sunmmer of love,woodstock,到七十年代的朋克呐喊,八十年代的红楔、Live8,九十年代的rock the vote,到今天的反战反全球化运动,这些时代的优秀乐手都在舞台上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但是正如U2的波诺所说,这些力量远没有坐在会议厅中与政客谈判的效果来得直接、明显和快速。但,我坚持的,即使如此也无法抹去摇滚在改变世界方面的可能性。

或者,这问题本身就只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希冀。

知识有限,无法铺展论述。关于这本书如果撇开与政治有关的话语,可以将其视为英美摇滚的梳理材料来看,一定要从摇滚中去寻求它与政治的关联和含义,远非我能力所及。作为一个乐迷,就如王小峰在导读中所写的,它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永远是人们的“本能反应”,除去那些带有政治目的的乐迷,难道我们都不是冲着愉悦的心态去看演出的吗?谁会在乐器鸣响与声音呐喊的那一刻,解读摇滚中的革命话语?如果一个人无法从歌词中去体认它的政治意义,那么,冲击着他们耳膜的愤怒呐喊,对他们来说也只是高分贝的纯粹乐音。是的,诚如Billy Bragg说的,阅听人才是改变世界的主题,但前提应该是,阅听人是不是脑残。

一个脑残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这本书我是把它当摇滚乐史入门导读来看的,但在阅读期间,却有其他的收获。比如说在第七章“走向黎明”中,提到的关于Rubin Hurricane Carter,A-Jamal Benefit以及关于Satpal Ram的义演,台湾为苏建和等三人的祈祷会,让我对之前关于一些朋友在为杨佳呼吁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正如V怪客中V说的,这个世界没有为某些人设立的法庭,所以他们要自己讨说法,即便是血淋淋的说法,也自有它本身的意义——那即是“ideas are bulletproof”,民权、民主和公平、公正是一条新长征路。

书看完了,知识的体系还在持续构建,The future is unwritte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