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阅读史《无书不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58:38
  • 78

文/素衣

在网络上随意浏览,看到叶永烈著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一些关于阅读的记忆一下子涌了上来,不说不痛快。

记得小时候是看过这本书的,那年我多大年龄已经记不清了。记得那时候父母工资微薄,微薄的工资既要保证全家人日常的生活,还要供我们三姐妹读书,能买得起书本就不错了,课外阅读书是不敢想的,读过这本书,依稀记得它并不是父母买给我们的,好像是借来的,非常激动,如饥似渴地看过一遍又一遍,怎么也不舍得还给人家,书皮也给翻皱了,里面的内容能够倒背如流,一直到人家几次催要才恋恋不舍地送还了。我真正拥有的第一本课外阅读刊物是一本薄薄的《狒狒历险记》,当父母将这本书放到我和妹妹手中时,我们姐妹三个真是兴奋极了,我拿着书,两个妹妹一左一右在我身边,三个脑袋紧紧地挤在一块,一口气就将书从头到尾又从未到头翻看了几遍。因为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图书,我炫耀地将它带到学校,得意地拿给同学们看,没想到住在我家隔壁的一个男同学一定要向我借阅,我心里头一万个不愿意,可又拗不过他几次三番向我开口,见他的眼神里充溢着那样真诚的渴望,我便将书借给他了。书一借出去我就十分后悔,担心书被他搞丢了,男孩子终归是粗心的,又担心他将书翻弄的不成样子,那可是我平生的第一本读物啊,我是多么的宝贝它,想来想去,书借出去的第二天,我就态度坚决地向同学索要,一副翻脸不认人的白眼狼模样,任他怎样好说歹说也坚决不松口,终于将书要了回来才安心。

再大一点看的书渐渐多起来,父母的工资一点一点提高,家里的生活条件渐渐好了,书就成了我家须臾离不了的东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都很喜欢阅读,我和两个妹妹在父母的影响下自然也不甘落后,晚饭后我家大抵的情形都是五个人一人一个地方,或坐或半躺,一人一本书,自己看自己的,谁也不影响谁。记得那时候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读过不少的唐诗宋词,科技史料,人物传记,戏曲歌词,许多现在还会背的现代诗歌也是那个时期读的。常常有来串门的邻居,每每从我家回去,都会教育自家的孩子向我和妹妹学习,那时候,我家的家庭氛围好是出了名的,这都是沾了爱读书的光。

那时候能够买到的书籍不多,因此我读书很杂,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如果说现在的我还算有一些文学功底的话,和那时候广泛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父母买回来一套《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厚厚的三本,父母还没有读完,我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了,他们刚刚看完第一本,我就赶快将第一本书拿来,一有时间就看上几页,下午放学早,一放学我就往家跑,进得门去就将书抱在怀里看,我是家里的长女,通常情况下晚饭前我会帮助父母干一些活儿,可是那段时间常常是父母都回来了,我还埋着头在书上,早就将准备晚饭的事情忘到瓜哇国里去了。我虽爱读书,却天生胆小,连续看了几天狄仁杰断案,我一个人呆在家里便心神不安,慌得不行,晚上不敢睡觉,觉得书里那些人物在眼前来回晃动。父母见我这样胆小,喝令我不要再看这套书了,可我又哪里能够放得下,看书的时候,为了给自己壮胆,我将家里的门窗紧紧关闭,将收音机打开,弄出一些声响来,将凳子搬到靠近书柜的地方,背倚着书柜,硬是一边怕一边忍住怕地看完了这套书。

那真是一段阅读的好时光,我像书虫钻在书里,啃噬着,消化着,吸收着,读书使我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一个明理的人,一个理想化的人,一个沉稳的人。可惜的是成年以后俗事渐多,思想逐渐疲顿,我的阅读量锐减,特别是阅读一些有分量的书的时间实在有限,说起来非常惭愧。成年以后的阅读如果非要冠以什么名堂的话,想来想去,用“消遣”这个词十分妥帖。

若你现在贸贸然到我家里串门,你一定会惊讶于我家里随处可见的书籍,茶几上,沙发上,床头柜上,枕头底下,电脑桌上,窗台上,卫生间的小台几上,鞋柜顶上,书,随处可见,随手可取,随时可看。这些书归拢起来大致可以分作这样几类:文学类,休闲类,保健类,美容瘦身类,时尚类,服装类,厨房类,智力测试类,插画类及广告类。我对图书的喜好仍是热烈的,涉猎也不可谓不宽泛,只不过读这些书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痴爱,我总是怀着一颗平淡的心,随手拿起这些书,随便看上几页,又随便地将它放下。现在的书类别划分越来越细,包装及设计越来越好,有好些书仅仅是因为书皮或者插页漂亮,我就将它买了回来,闲闲地翻看几遍,用来打发懒散的午后或者寂寞的静夜时光实在是好。

这时候的书在我的生活中到底占着怎样的地位呢?我阅读着,几乎从来不曾和书分开,书须臾不离我的生活,却又与我的生活隔着不短的距离,沦为我生活中的摆设和茶余饭后的消遣。是因为我的心思随着我的年龄一块长大了吗?是因为许多生活中的难题和未解我在书中找不到答案了吗?我的心浮躁起来,阅读变得一目十行,很多时候是拿起一本小说,看看开头看看中间,再看看结尾,这本书就算是读过了,我并不求甚解,也不会心生惶然和戚戚。只是偶尔有这样的状况出现,若有一日突然好好地看过一本书,又突然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篇自己真心喜欢的字,心中就会荡漾起来,爱不释手地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细细地揣摩,这样的时候是我的心灵与好书好字贴的最近的时候,想起不知什么人说过的“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的话,我想,一本好书是可以使人心灵高尚的。

家里的闲书积攒的多了,总是要卖掉的,这时候我是万分不舍的,虽说这些书已经被我在闲时阅读过无数遍,但真的要将它们卖掉,我却总会有罪恶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话一股脑冲出我的脑子,想起始终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大人无论如何穷困潦倒还总是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去偷人家的书来读被人吊打,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想想孔乙己尚要读书人的脸面,而我现在却要将这么多的书用绳子捆起来论斤卖掉,从对书的无限敬仰顶礼膜拜到现在的对书的没心没肺,我与我的书,已经完全脱离了阅读的范畴。卖书的时候,我有深切的犯罪感,总会左挑右捡,这本也不舍得卖,那本也不舍得丢弃,又会在捆成大捆书中挑出一大部分留下来。

除去在小书店里随意购买的闲书,这几年陆陆续续阅读过几本好书,都是网络的功劳。网络越来越方便,纸质图书渐渐被电子图书取代,隐藏在我身上的懒虫自然而然地抬头,书店是渐渐懒得再去了,讯息通过网络传递的速度更快,每天我趴在网络上的时间占去了一大半,往往是半夜了,我还在网络上东游西荡。2006年,我在新浪网赶时髦地开了博客,从此新华书店绝然离开了我的视线,我想看什么书了,只要鼠标一点,自然就会在读书频道找到它,好些知名的作家和时尚新锐都有自己的主页,草根里的文字高手也不在少数,他们的文字我随时可以看,阅读和写作的快乐渐渐回归到我的身上。不过,我的私心里还是更喜欢阅读纸质图书的那种感觉,网络阅读虽然快捷方便,却总是少了一份静谧的美,这是电子书籍永远的缺憾。不知道有没有人与我有同感。

最近读得最多的是周国平和盛可以。

读周国平的作品,真的像走进一座丰富的矿藏,又像走进一座丰盈美丽的原始森林,每一处都有令我惊讶不已的收获,我陶醉在他的心灵自白中,与他一起领悟人生深意,他的字看似普通平淡,却又真正是字字珠玑,在他的书里转一圈出来,我真的感觉到一份生命的沉重和于沉重中渐渐升华出来的清明透彻,这种感觉非常好。读盛可以,最初只是被这个特别的名字所吸引,看过她的文字后,让我这个颇为喜欢风花雪月的人“顿然感到风沙扑面而来,可是并不想关上门和窗,原来风沙的冲击也是别样的享受”。作为七〇后作家,盛可以的文字功底十分强悍,文风十分凌厉,文字形容句不多,但每一字每一句却又真的是入木三分,用“不着一词,尽得风流”形容确实不为过,干净,形象,内力深厚,直指人心,读起来痛快淋漓,令我叹服。有人形容她的字“针针见血,有杀手潜质”,我是赞同的,特别是她为数不多的几篇杂文,让我爱不释手,看了又看。

读周国平和盛可以的文章,我用的是更加快捷方便的OPPOMP4,将他们的文字下载下来,晚上躺在被窝里看。晚上关了灯将OPPO打开,半躺在床上看自己喜欢的文字,心里是怀着小小的喜的,想起当学生那会儿住校,晚上宿舍统一作息时间,十点钟关灯,我和舍友们人手一只手电,躲在自己的蚊帐里,看小说的看小说,读诗歌的读诗歌,背书的背书,有谁看到兴处,忘乎所以地笑出声来,其他人或者随声附和地跟着讪笑,或者集体“嘘”她,宿舍又归于沉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一晃多少年过去了,今天,我又像当年一样在夜半人静时读书,情景依旧,只是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只有阅读的欣喜和快乐是一样的。

当年读戴望舒的雨巷,诗人心目中的女孩是一个撑着雨伞,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子,那时候的我正是青春年少时光,每每读到好的书籍,总爱将自己比作书中的人物,好一番幻想唏嘘。不止一次想象过我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那个女子,一个人走在一条古老诗意的街上,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没有打伞,从来我就是个不爱打伞的人,被我拢在胸前的,是一本厚厚的书。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能够怀着一种入世的态度出世的情怀阅读才是阅读的最佳状态,这大约就是我成年以后在闲散中阅读怀着的心境了。将心安放在静夜或者倚在深秋的风中,没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小的紧张与好奇,在忙碌之余,随手拈来一本随笔或者散文,静静地阅读,静静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心藏福祉,手牵喜乐,安闲而自得。这个时候的月光一定最温情秋风一定最柔软,空气中有些淡香,有些薄凉。

————

本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2b0ee0100c0ux.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