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齐如山随笔《那一口京腔》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56:55
  • 59

不知道为什么,齐如山这本书的文字给我很强的声音感。可能因为是随笔,语言比较口语化,就象一个人操着一口京片子在对面絮絮道来。

我心目中的京腔反正不是现下辫子戏里的也不是街上胡同里的。常听人说在台湾的某某人一口京片子,我觉得这不仅说的是发音,同时也指的是用词和语言结构。仅仅用上些俗语及动不动就来个儿话音不是京片子。

齐如山不是做学问的,他的随笔里也涉及到对很多事物习俗的考据,但是大多是“民间”考证——宫里看来的、亲友处听来的、自己经历的,所以有它特别的趣味。看过那么多讲北平北京的书,仍然从这里了解了很多从前不知道的事。

齐如山于1947年底离开北平到台湾,直到1962年去世,再没回过大陆。编后记中说“...有些文章或明显主观,或过分偏见,我们也只是拂去若干字且记入脚注...”涉及删编的地方并不是很多,329页的书,总共不到20处。有时这种脚注说“此处讲述‘杆儿上的’文字大段(计1 200多字)删去,可读本书前篇《谈北京杆儿上的》”,有时仅注“此处删xxx字”。有时候看到上下文大致能猜到删去了什么,比如讲义和团的拳匪论(目前对于义和团大陆仍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好象就是采用黑不提白不提的作法。),又比如讲皇帝的万寿节时为皇帝筹备的娱乐时“前后各一段不录”,大致也能猜到他发了什么样的感慨。可是有些地方真的是让人忍不住猜,可是猜也猜不出,比如一篇讲其兄齐竺山与革命的渊源时“本段中删3字”——这一段话中的三个字可真让人想破头也想不出如何犯了忌讳。

书中谈及戏剧和艺术的有不少篇幅,但我甚至不记得他是否提及了梅兰芳的名字。很显然,齐如山是一个热爱艺术,而且是多种艺术形式的人。新拍的电影塑造的邱如白反正和齐如山的书给我的印象完全没有关联。梅家的后人想拍一个“一代完人”可以理解,但是这么演绎这完人身边的其他人时,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人家别的人也有后人呢。

齐是个“老派人”,比如他以女子纤足为美,虽然他也认为“足之万不能缠,是卫生及人道的关系”。不过这是我在八卦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