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抑制对英国人的喜爱。他们理性却不乏热情,冒险却有节制,算计而不世故。爱屋及乌地也看了读了不少英伦的文字和影像,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英国的文字和影像而喜欢上英国和那里的人,这大概是个堪比鸡与蛋孰先孰后的难题,不必深究也不一定有答案。总之,英国人是我喜欢的域外人群。我佩服甚至崇拜有学问的人,能做出锦绣文章的人,英国的文章大家灿若繁星,那些英式小品文清新隽永,宽容睿智。英国小说的成就也堪称非凡,从狄更斯到毛姆,从简奥斯丁到伍尔芙。当今的大师中我独钟爱写出《小世界》的戴维.洛奇,学者罗曼史起的一系列后现代风格的作品绝妙地刻写出这个后工业时代的芸芸众生相,并处处闪现着幽默的火花和智慧的反讽。伊恩.麦克尤恩是又一位引起我阅读兴趣的英国作家。由电影《赎罪》而知其名讳,那种寓深刻智慧和技巧于貌似言情通俗剧情的独特风格,与戴维.洛奇颇有点相似,于是打开其新作《在切瑟尔海滩上》,沉入他的叙事空间,让思绪走进遥远的英格兰东南部的潮湿雾霭的山地和海滩……
小说的篇幅不大,属于那种麦氏(及多数当代小说家)擅于经营的小长篇。不过188页(中译文)的小说分成五章,各章篇幅约略相等,都在30、40页左右。但各章涵盖的叙事时间跨度却相差迥异,因而造成叙事节奏的变化。
第一章描述主人公爱德华和弗罗伦斯新婚燕尔,在切瑟尔海滩附近的旅馆套间用晚餐并准备去散步,同时期待着他们的“初夜”。一开头就把小说的基调定了:“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初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各有期待又矜持谨慎,缺乏经验害怕太过猴急而事倍功半,使这对新人忐忑踌躇……这一章大概一顿饭的功夫用了37页(不计标示章次的2页,下同)的篇幅,用音乐术语,约莫相当于“慢”,因为非常细腻地刻画了两个人的各怀心事,心不在焉,同时也用楼下起居室里无线电新闻的声音来提供一种“背景声”,时代的,政治的,喧哗的,也是对他们的私人的,隐秘的,小叙事的一个映衬。但“镜头”确是切近的,我们仿佛跟着麦克尤恩注视着套间小起居室里的新人们。
第二章是篇幅相对最长的,达46页。这章闪回到他们各自以前的生活,如何邂逅,相恋,各自的家庭状况,学习,爱好,性格兴趣的差异。他们的门第悬殊,她是豪门千金,他是平民阶层的孩子;她以古典音乐为志趣和事业,他则喜爱电子摇滚乐对志业却无太大抱负;她性格温和专注音乐似乎不通人情世故,他则是热情好动还喜欢打打小架;她是漂亮迷人的大家闺秀,他也是帅得有性格却略显拘谨。关键是他们互相吸引,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家庭也打破了门第藩篱,玉成了秦晋之好。此章的叙事时间跨度最大达到十余年,节奏相当于“快”。我们好比随着作者的长镜头匆匆扫视主人公们的过往生活,并时而拉近定格到某些场景和时刻。
第三章又切回到小说的当下。弗罗伦斯主动将爱德华带到卧室床边。读者以为一场惊艳床戏即将上演,不!如果这样就不是麦克尤恩了。他用颇为细腻但略带戏谑的笔调描述了青涩的这一对的手忙脚乱,步步为营却又顾虑重重谨小慎微,心理活动写的尤其细致,却又非令读者常常难以卒忍的冗长的意识流写法。麦氏长于以人物的联想形成细节的枝蔓,使叙事节奏变慢。比如进屋后写到她的蜜月鞋,想到五重奏的开头乐句等。麦氏又善于用出人意料的情节的小设计,表达影响事件发展的偶然性因素。正是蜜月礼服的小小拉链,阻止了紧张而又缺乏经验的新郎给新娘宽衣解带,以致于发生后来的不堪。如若没有这个神来之笔的构思,我不知道睿智的作者还会怎么写下去。此章的心理描写非常出彩,简直可以收入新婚辅导指南或者心理分析专著了。新郎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但由于心理因素,他的行动畏首畏尾浅尝辄止。他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却又渴望难耐。最后的结果令所有人,新郎新娘,甚至读者难堪,感到羞辱羞愧的新娘疾走海滩,徒留下新郎徘徊悱恻。这一章33页的长度描写了不过十来分钟内发生的事,节奏堪称“缓慢”,但空间却很狭小,镜头拉到四柱大床上,让人透不过气来(慢而密)。
第四章(28页)又回到两人相识后的交往,包括与对方家人的交往,尤其是爱德华与未来的岳父母。这又是一个空间广时间长的“快”节奏叙事,既突出了格格不入的不同家庭背景,又调节了叙述的节奏,虽然快而简,但让人得以透口气。
第五章分成两个部分:爱德华追到海滩与弗罗伦斯的对话及最后弗罗伦斯决绝离去,对各自以后几十年生活的简略交代。前一部分21页,两人的最后对话与他们阴差阳错无疾而终的“床戏”一样,并不能按照预想或者希望的方式妥协,却荒谬而必然导致了劳燕双飞。也是比较慢而近充满戏剧性的叙事。或许这样的结局作者一开始就预言了,也在社会逻辑上早早注定了,但挣扎是免不了的,虽然徒劳。看得出作者对于这对同龄人(麦氏比“爱德华们”小8岁)既同情又可怜的无奈,以及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复杂的心态。写以后身世的部分只有10页,却涵盖了几十年的时空,非常简略,又很有意味地借个人的变化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一个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当然,新时代并没有充分理由理直气壮地嘲笑揶揄过去的那个十年。一种英国式的感伤弥漫字里行间,一点有节制的迷人的忧郁,还有一点点缅怀。
从结构上看,这部小说的五个章节恰如书中弗罗伦斯领衔的五重奏的五件乐器,节奏快慢、音区各异,但却天衣无缝地协奏出曼妙的乐章。
麦克尤恩的文学抱负显然远不止一部通常意义的爱情小说,他的回旋结构(现在—过去—现在—过去—现在—未来)和叙事节奏和密度的变化使小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在语言上亦颇为老练,隐喻意象亦生动有深意,引用和提到的典故和人物事件亦非随意拈来。他还运用了一系列刻意的对比,来表现那个时代的症候。比如刚兴起的电子乐摇滚乐和古典音乐;爱德华们的左倾(反核、对苏联的好感【联想到那些著名的“鼹鼠”】、对英帝国衰弱不以为然甚至欣然接受、亲近工党等)与其父母辈的保守(认为核武器是威慑力量而不真正担心核毁灭、痛恨苏联、对英帝国衰弱痛心疾首、亲保守党);等等……这些使这部小说远远超过了一个无疾而终的煽情故事的层次。当然其中更多的妙处(比如互文、戏仿等)还有待进一步的阅读去品味。
总之,这是一部我喜欢的英国小说。
译笔还算不错,基本流畅。但白璧微瑕,还是有些许缺憾,比如,第1页的第四行“他们坐进底层的一间小起居室……”,从后文看,他们的套间应该在二层。第65页第9行的“雕花的桃花心木门板上嵌着一方小小的灰蒙蒙的屏幕……”(最早的电视机),显然,“门板”是“面板”之误。第72页的注释中把不列颠空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战”是不对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生了许多的空战,如果说不列颠之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中战役还比较靠谱。但译者主动为译文加注的做法,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肯定和发扬。还有就是,对一些长句(麦氏的又一招牌)的汉译处理,显得有点含义不清晰,往往要再看一遍才明就里,另外“但凡”两字也出现得太频繁了些,都快得“但凡恐惧症”了,呵呵。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48: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