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红火星(全两册)从《冰柱之谜》到《红火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46:59
  • 69

1984年,罗宾逊创作了月球殖民题材的长篇《冰柱之谜》("Icehenge")。像许多小说家的长篇少作一样,此书也利用作者之前的短篇("To Leave a Mark" 1982 和 "On the North Pole of Pluto" 1980)拼接扩展而成;而与许多这样完成的长篇相似,此书也存在情节支离松散,拼接痕迹明显的问题。不过即使在这本少作中,罗宾逊已经显示出许多后来《红火星》一脉相承的个人特色——宏大的时间跨度、全景式的太空背景、对技术细节尤其是外星自然地质地貌冗长、专业、近乎沉迷般一丝不苟的描写、对技术精英乌托邦的希冀和反讽、以及反集权主义、反资本主义、力倡环保的社会政治信念等等。这些元素雏形都在《红》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强化。遗憾的是,罗宾逊当年在《冰》中表现出的所有天才和局限几乎都被《红》继承并放大,而《冰》一些最迷人的特色却在《红》中失落了。

罗宾逊最令所谓“硬科幻”迷称道的无疑是他广阔而深入的科技学识,使他可以在作品中悠游于众多学科范畴而始终能保持严谨专业的作风。的确无论是《冰》还是《红》都不靠超异的生物、科技或文化来吸引读者,而牢牢扎根于现存的、可理解的、有实证的、甚至部分可实际应用的技术与景观中。这就是为什么《红》中的火星殖民和改造计划如此真实可信的原因。这是罗宾逊作为科幻小说家最可傲视同侪之处。《红》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便是他对“登陆首百”在火星上白手起家、建立基业的详尽描写,把天文、物理、化学、工程、地质、生物、气象、航空、航天等学科一网打尽,事无巨细,不避繁碎,处处踏实,如同身历。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极强的“写实性”,罗宾逊在《红》中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富于原创性的创想。他在书中描写的那些技术方法几乎无一不是前人已经提出过的(除了那可爱的“十万风车”,恕我识浅未尝得见),其中就包括不少科幻文学界的大师前辈(他对火星飞船的重力设计和火星天梯的描写几乎像是在向阿瑟·克拉克致敬),这对于一位“硬科幻”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那些不以原创性为标尺的领域,例如罗宾逊的最大“魔障”——外星自然地质地貌风景,他的创作同样有得有失。《冰》和《红》中的许多章节里长篇累牍的风景描写常常让人产生错觉,以为罗宾逊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写游记或地质调查报告。多亏有良心的翻译和出版社不吝注释和地图,不然众读者大概需要配备一本地质学教材和火星地形图,才能理解众多地质学术语的涵义,搞清大量陌生火星地名的所在关系。罗宾逊显然是位骨灰级的火星极客,一谈起火星上的自然风物,便上穷碧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所谓极客,乃小圈子内的迷恋,其乐趣非外人可享;况且罗宾逊笔下的风景,详细、严谨、精确有余,想象力和形象感不足,常把奇绝的外星景色写得如同自家后院一般干涩平淡,与阿瑟·克拉克(他俩的确很有师承)笔下冷静而诗意的景色相差远矣。

在科幻小说家中,罗宾逊的写人功力不算最差,但也谈不上最佳。《冰》中三个中心人物以第二部分中的中年男历史学家的心路最为传神(大概这类人物作者比较有心有戚戚吧),第一部“失踪”的女生物学家最为迷离难解,但主要人物间的联系交流近乎于无。《红》中心人物又是一群科技精英,罗宾逊也算有所进步,终于在某几个男女主人公间发展出了一点微妙的的感情关系,但这段三角恋的关键进展常常古怪突兀,语焉不详,作者自己都通过旁观者之口承认其是“肥皂剧”式的;而罗宾逊也依旧对女性角色把握不足,把三角中本应魅力非凡的女性角色委屈成反复无常的神经女。这和他在《冰》中的问题几乎如出一辙。其它未能有幸参演这出肥皂剧人物就更加不幸,不得不顶着一成不变的平板性格沦为某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对于一部在科技和社会描写上都力求写实的作品实属不幸。但不得不承认,《红》这种类型化的纸板人物在科幻小说中已经算是颇为出众的了,至少作者有时还愿意花篇幅详述某人的心理状态。比如对法籍心理医生思乡病的段落,其心理和风景描写皆为全书最鲜活生动的一场。不过《红》中最讨厌的还是罗宾逊按国籍民族划分简单化、套路化人物性格的做法。显然,在罗宾逊那里,阿拉伯人是永远不会去吃汉堡包的。这种对陌生人群猎奇式的处理与小说整体的写实主义倾向格格不入,让小说在社会学上的可信性大打折扣。

讲故事同样也非罗宾逊的长项,但我怀疑他是有意识追求这种风格。事实上,《冰》和《红》的故事大结构都非常出色。《冰》中三联画式的结构从三个相隔的时空、不同的人物视角去还原一段壮阔而惨痛的星际殖民史,长时间跨度中的留白创造出人物间丰富的情感张力和想象空间,全书的核心意象——冰柱纪念碑——形象直观强烈而意味深长,令人魂萦;但罗宾逊每一段故事的叙事却十分散漫繁冗,令故事无法完全发挥其戏剧性。《红》在这方面大有进步,主要是因为《红》中背景更广阔,事件也更繁多。不容作者闲庭信步。《红》前半部描写“登陆首百”团体逐渐分崩离析的部分受益于此颇多。即便不久罗宾逊便回归其最爱的“火星游记”,他也尽量在其中加入队员冲突、破解疑案等情节加以调剂,全书的节奏感比《冰》实是大大改善。倘若罗宾逊是个写人物的高手,那这些本都不算问题。Philip K. Dick便写过靠人物心理描写驱动的精彩作品。而最可惜的是,《红》中密密实实的事件、满目皆是的奇景和《冰》中从容节制的叙事相比,虽更加丰满壮阔,但也失去了《冰》中那种辽远悠长、幽然勾魂的诗意。如《红》中叙述的的火星“起义”段落几乎和《冰》中第二段中讲述的月球起义模式过程大体相同,但《冰》借后代历史学者追索到的只言片语重构往事的方式讲出,让整个故事更添了一层深沉悲怆的意味,则更甚于《红》了。

至于罗宾逊的意识形态倾向,实也有颇多可质疑之处。此处就不细谈了。从我看过此公的三部作品来看,其学识、眼界、雄心超群,可惜经验、文笔、叙事不济,故难以跃入一流小说家之列。莫非这就是众多所谓“硬科幻”小说家难登大雅之堂的难言之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