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我应该算是补充阅读此书,早在前年当编辑工作的时候,有作者来稿中就写到《万里十五年》中万历皇帝欲废长子而立第三子为太子的例子,以暗喻默多克的家庭财产的继承隐忧。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当然,我也并没有因此将作者这个巧妙的暗喻埋没掉。
近两年,《明朝那些事儿》炒得火热——大家都齐声说好——可惜我也没有看过。只是近来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去当年明月的博客上闲逛了一下。很显然,这位博主深受黄仁宇先生的启发,甚至借用其写史的文风和态度。不过,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写的历史,的确比教材好看很多倍。——同样是了解史实,我们当然更喜欢看这类故事。而不是平铺直述的材料堆砌。
我最近大多都在看电子书,我看的《万里十五年》也是电子版的。先看一下各章目录: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读者就应该觉得这样的史书肯定还是很好看的。写人,写故事,就是写历史。将人物的事迹、性格一层层剥开,结合历史时代的局限来解读,这种阐释可以说是的确比单纯看历史教材来的深刻得多。配上生动的语言,这样的历史于是变得鲜活起来了,而不再是死水一潭。你甚至能从鲜活的历史中,找到现代人以及现代的影子。你都会发现讲的历史,原来离自己竟是如此的贴近。——或许这就是这本书之所以让人着迷的原因吧。
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这几个人的人物故事,支撑起全书,同时也相当于解读了大半个明朝的制度、典故和民情风貌。历史上的名人,因其所属的时代不同,而起到的影响力和作用也大不相同。
李贽和戚继光都很欣赏张居正,戚继光是极力讨好张居正。张居正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大学士,有着改革的魄力和气度,有着将一切运筹帷幄的本领,甚至有慧眼识英雄的能耐。可惜,他确实栽在了他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上。他正是在万历面前表现得一切很完美——但是一旦有人从背后揭穿了真相之后——万历突然发现原来完美的事物居然丑陋不堪,于是他就无法容忍了。如果张居正不是那么骄奢跋扈,不是那么明显的一掌遮天的意图,或许他死得不会这么彻底,也不会这么迅速。
对戚继光我了解不多。——只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本小说,其中讲的是关于倭寇和海盗侵犯我国,而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书名我已经不太记得。其实我一直把戚继光想成一个和岳飞差不多的人。不过,其实看了黄仁宇的描写,我还是觉得戚继光并不算什么复杂的人,他懂得领兵之道,也深谙当时的朝廷政治,并会选择自己认为值得投靠的人——当然就是张居正,也正是仰赖他的支持,他才有一番丰功伟业。不过也正是张居正,戚继光也落得个死后无人问津的地步。——可谓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其实随着张居正而下台的又何止一个戚继光呢?政治舞台上,总是一个人上台,带动了一批跟在身后的人;而当这个人下台,那帮跟随的人也只能下台。这个政治舞台永远就这么上演着上台、下台、上台、再下台的剧目——只是每个人的表演的时长和精彩的程度各不相同罢了。
海瑞和李贽,其实最好不一起来说。因为两个完全性格不同的人,海瑞是严格的克己奉公型,而李贽则是坦承做官是为了名利。海瑞也很在乎名声,当然,他对财物的确看得过淡,要不死后怎么会连棺材本都出不起呢?——李贽则不一样。李贽谈不上贪官,但是并不是清廉之人。李贽的一生有清贫——要不也不会死掉那么多孩子。但是,他后半生基本上获得丰裕之中。用李贽评判海瑞的话来说,海瑞就是“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这话也算公正。因为海瑞太过拘泥与传统道德,所以,这种拘泥就变成了一种执拗,一种顽固,一种落伍。他无法容于当时的时代,于是海瑞两度出来做官,都是以失败告终。——并不是他不够清廉,只是因为他坚守的东西太过迂腐。
李贽卸任后,削发为僧,而正是他当僧人的这段自由放荡的生活和不羁的言论,让他落得自刎的下场。李贽其实不仅在质疑他人,更是在质疑自己。李贽的这一章节,我觉得写得还不够深入,还可以将他的内心写得更为详细清晰一点。我觉得他所思考的问题就一个公与私究竟如何协调的问题?他认为,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私心,那么在他为官之时,他如何在为公的时候,没有私心,真正做到“忘我”呢?——这个矛盾他一直没有解决。
那么在现代中国,那些贪官污吏大概从来都不会思索这个问题吧。
2008-12-3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41: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553.html
上一篇
须臾《整体上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