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神了《神了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33:09
  • 76

一向觉得我读书面很窄,一般都是比较文学的。

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觉得我社会的一面很差,几乎不具备社会性。

所以对社会没有资格发言。因此对社会新闻和纪实文学也没有多大兴趣。

纪实的东西一般都会反映社会阴暗面。我的神经比较脆弱,不堪承受阴暗。

每次接触到的时候,本来悲观的我就会更加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最近读了连岳的《神了》,觉得还不错。

早都知道这个人很神,但是我一直没有看他的博客,因为觉得他是很社会性的。

他关心的那些社会问题都是我不懂的,于我来说太现实太深奥了。

后来买这本书,因为是他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写的一些随笔,应该不会枯燥。

连岳原来是《南方周末》的记者,现在是专栏作家。

最早对《南方周末》就没有好印象,觉得它是一份无聊的八卦小报。

不过登载一些明星八卦,名人艳史,奇闻怪谈,政治内幕之类。

就像《古今传奇》那样的东西,是给没有文化但所谓喜欢读书的好事者看的。

后来发现并不是那样啊,但是也没有看过多少。

《神了》是去年买的,觉得一点深刻,当时我正在看一些不需要大脑的东西。

最近再读,发现很有可读性。很好玩,关乎社会现实,也关照了心灵世界。

有一篇中,他说现在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活在极度的压力之中。

我很疑惑怎么那么少,难道国人还算正常。

发现他另起一段写到:至于其他的百分之八十,当然已经崩溃了。

很怕别人端着架子说话,或者故作姿态。

但是连岳还好,语言不乏犀利和机智,但也很平实。

阅读的时候觉得他应该是个好记者,具有社会良心。

书中引用了拉比约书亚•罗斯•李普曼出版的《心灵之平静》中的观点。

我觉得真的是那样,任何有关心灵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做到的。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

不爱自己,能让人作出恐怖的事情。在李普曼之前进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有一种自杀是源于完全的利他,根本无视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的价值高于自己的一切。无所畏惧的自杀炸弹客就是最好的例证。令人胆寒的是,涂尔干的理论在先,自杀炸弹客只是三四十年前中东地区发明的斗争方式。本•拉登说不定也热爱涂尔干的《自杀:一向社会学研究》。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

我总是觉得那些恐怖分子,是受了什么蛊惑的,不然怎么会连命也不要了呢。

而且这样的人还层出不穷。真是令人费解啊。我是绝对不会那样做的。

并且,现在越来越会爱自己,珍惜自己了。

上面的观点说只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冲突,认识自己的欲望就能逃离罪错。

我觉得,大多数人是没有什么罪错的,要逃离的可能是一些不太美好的记忆吧。

那么就直面吧,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释然的。选择美好的记忆,不美好的就当没有发生。

《旧约•箴言》里说,“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定会迷失方向”。当然,这是我的翻译,原本译作: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脚步极快的,难免犯罪。这样的文字Desire without knowledge is not good,and one who moves too hurriedly misses the way。与罪扯上边,其实是挺可惜的,他其实就是说要“慢”生活嘛,但愿我擅自改动文字不会引起“神”的不快,我想也不会,因为《旧约•诗篇》中反复求告的神,具有“发怒的缓慢”的特质,和人的“迅速发怒”有云泥之别。也许,慢真的是神属品性?人只能快,甚至是快快地销售“慢”概念。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连岳的翻译。现实中太多人都因为节奏太快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人们到底要追求什么。难道真的就停不下来吗。

不是我有一份悠闲的工作,即使不工作也有人养着而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确实认为,人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狼狈不堪,到底要获得什么才是满足。

《失去的地平线》里有句话:慢慢的世俗的一切杂念都被香格里拉的和平宁静和超俗驱走了。

其实不必要真的去香格里拉去寻找宁静,它在每个人的心里。

《新约•马太福音》里有句话“只因不法的事情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逐渐冷淡了”。

事实上,在不法丛生的城市里,“爱心变冷”与“生存智慧”是画上等号的,现在一个多么善良的人,都会对城市里乞讨,陌生人的求助保持足够的警惕,有太多的骗局是以此为开端的。在这种现象中,有两种人被抢了,一是多数守法公民的同情悲悯之心,二是真正的穷人乞讨的可能性。在一个朴素的传统社会,极度无助的人乞讨,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转移支付”,这可能是“神会保障”的最原始的表现方式。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心逐渐变冷的体会吧。面对弱势群体也有过无动于衷的经历。

正义感和同情心被利用是可悲的,但是爱心渐渐变冷也是让人更加痛心的事情。

世界银行两年前曾发布过一个调查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罪犯,人不犯罪,往往是遵守内心道德的结果,它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功能,使贷款者重视自己的信用,不会恶意拖欠银行的钱。事实上,这个调查报告默认了一个假设:宗教可以等同于人内心完美的道德律,冒犯了它就像得罪了神,诚惶诚恐。不过,我对这种宗教假设不太赞同,没有一个可以行使惩罚权的神存在着,内心道德律是指望不上的。

觉得人真的是越来越可怜了。道德没落,要用神的力量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不会做什么触犯法律的事情。除了年轻时候伤害过别人的感情以外,几乎没有损害过别人。

也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在约束我。本来就是那样。

《神了》是一本不枯燥的书,虽然针砭时弊,但是让人愿意看,不觉得生命无聊。

而李碧华同样性质的书,则让人看得不耐烦,充满了刻薄和小聪明,只有嘲讽没有同情。

连岳,他的文字没有侵略性,甚至是相当温和的,流露着机制,智慧,和悲悯的关怀。

阅读的时候感觉心胸开阔,愿意审视自己,变得温和良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