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白夜行《东野圭吾没有让我失望,好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30:46
  • 143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剧透”是最让人厌恶的读者。我当然不愿意当这样的读者,但刚刚拜读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一句话都不说却是难过的事情。下面尽量从不透露故事的前提下,简单表述一些读后的澎湃心情。

看一部小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读东野圭吾的小说从来不会让你失望。从《嫌疑人X的献身》,到这部《白夜行》,东野给我们讲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忍呀忍,千万别讲故事)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讲吧。作为一部推理小说,35万字、466页的篇幅的确有些长了。对于喜欢刺激故事的读者来讲,这样的漫开的铺陈情节,的确让我感到纠肠挂肚的难受。

在情节铺陈、布置陷阱的方面,这本书和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也和《嫌疑犯X的献身》不同。以往的推理小说,往往一开始就交待了案情,然后就是抽丝剥茧地一点点分析,纠缠于一个个细节,最后将所有的线索贯穿起来,谜底真相大白。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手持手术刀的专业外科医生,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情节不断展开,一点点地猜测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总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很推崇的《嫌疑犯X的献身》与以往的推理小说不太一样,一上来就是完整的案情,杀人凶手也一清二楚。在东野给我们布的局中,我们反过来看凶手是如何隐藏真相、警察是如何被误导,又是从哪里有突破的。从而获得另外一种阅读的***。但在《白夜行》中,东野居然又一次超越了自己。

开始仍然是凶案现场,很多人物出现(主要人物都在开篇的时候就出现了),按照常规的推理,最后是不料不知的结果。但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就是,开篇出现的凶案现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这个故事居然跨度了19年。作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铺陈案情,19年来,陆续发生的种种事情,有些似乎与案情不是那么紧密联系。这个故事我看了两天,在阅读到一般的时候,兴味有些索然,甚至觉得有些不必要的情节描述太多,冲淡了主线。读推理小说的读者都知道,推理小说适合一口气读完,一旦拿起来,心就像被揪起来了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看到结尾。否则感觉这口气没喘上来一样,不爽。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这口气始终是似有似无,反佛随时可以放下。也难怪,据说有的读者还专门给主角做了个年表,哪年干了哪些坏事,长长的写了一串。如果真的读到半截就把小说放下了,我现在一定要后悔了,因为真正收网的时候在后面。

读到小说三分之二之后,老警察再度献身,这看起来漫无目的的情节铺陈陡然开始收网。一个个看似与剧情无关的细节重新浮现出来,警察如同一根针一样,把这些散落的情节贯穿起来。那种屏息凝神的感觉立刻就来了,眼睛也紧紧盯着故事,生怕眨眼的时候漏掉关键情节。一口气读完,合上书。虽然在二分之一处就已经猜到了凶手,但看见作者收网的结局,还是松了口气。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这时已经看爽了。但东野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讲故事博得读者阅读***的作家。《嫌疑犯X的献身》就不是,这部作品当然更不是。

为了不当剧透惹人厌,我可是忍了半天不说剧情的。真的一点都没说,连名字都没提一下。(我很佩服自己,好有职业道德呀,呵呵)

上面简单说了一下作者在情节铺陈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下面再说一下我的感受。

虽然我不写推理(主要是能力不行),但我知道,精彩的故事开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很多人都可以布置一个繁复的陷阱,但最难的,也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不是在设局,而是在收网。35万字的内容,19年的历程,中间出现了多少事情,多少人,多少分支,最后能一滴不漏的收起来,实在是很佩服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

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小说的时候,每设置一个情节,就拿笔记录下来,最后一个个都串起来,一个不少。这可不是一般的功力。感觉就像一个精密的模型,一盆水撒出去,四下漫延,看似毫无联系,最后都向一个出口流去。倒着往回推,原来每个水流都有自己固定的渠道。外人看起来很乱,作者自己心里清楚得很。呵呵,很喜欢这样被作者“戏弄”。

钦佩完了作者的布局能力,再说说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吧。

东野有这种魅力,他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每当合上他的书,畅快之余,就是心底惴惴的伤痛。虽然大家都知道了真相,但案情侦破还是具有偶然性。当然,这是因为作品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批判。所以,故事的结尾自然是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对于主人公,决没有杀之而后快的畅快。《嫌疑人》如此,这本书亦如此。

《白夜行》的书名是有象征意义的,他们是在夜里行走,永远都没有太阳。在地狱里生活的灵魂,无论多么渴望爱与阳光,但注定是要永远受到诅咒,永远在黑暗中挣扎。

(至于爱情方面,我不多说,自己还没省过来味呢。琢磨几天再说吧。以上的文字都是刚刚放下书以后的感触。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看,来交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