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有爱无恐《寻求内心的宁静》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30:00
  • 70

这是作者根据看过的一本心灵书籍《奇迹课程》后的感受与经历而写的,有点像读后感之类意味的吧,摘抄片段如下:

此刻我所见的一切,就是我此刻的幸福。

这种思维习惯可以被比作一个专门播放老电影的放映室——专门播放我们在过去经历过的那些事情。这些过去的影像不仅彼此叠加,还出现在我们现如今正在经历的胶片中。结果是,我们从未看清那些事情的本来面目,透过日积月累而扭曲变形的泛黄记忆,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目前事物的一些断章残片。

我们可以选择去看、去体验一切真相。我们可以感知现实,这种经历本身就是爱。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每个瞬间都拒绝自身被过去的负疚和对将来的恐慌、被这个值得质疑的已经约定俗成的“现实”定义所束缚。

当我们把获得内心的宁静作为唯一的目标时,宽恕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谅解之心可以帮助我们更改过去的错误的观念与感受,帮我们驱散内心所有的恐惧。简而言之,宽恕就是容让,就是忘却,就是能够放手。

我们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自我内心的宁静,以此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想到自己、关心自己的内心,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步自我充实、自我完满的工作,并非自私。

很多人时常会觉得懊恼沮丧,那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爱他人作为了第一步。

而当我们将内心的平静作为唯一目标,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到第二步——谅解与宽恕,同时选择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他人,视他人为一种延伸了的爱,或者视他们正为经历着恐慌、以爱来呼求我们帮助的人。以这样的新角度来看待问题,无论是付出我们全部的爱,还是对他人的爱全然接纳,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许多。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内心世界的宁静。

感受内心的宁静,是不需要其他人为我们做任何改变的。

许多人总是试图去纠正他人的错误。但是,即使我们认定自己是在为对方提供合理的建议与批评,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在攻击对方——通过证明对方的错误和自己的正确,我们完成了对他人的攻击。重新审视自己的动机,问问自己,究竟,我们是在教会对方去爱,还是在攻击对方?

唯有我们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内心的宁静才会真正到来。

只有我们忘记他人对自己做过什么,忘记自己对他人做过什么,才能超越已有的成见。

牢记: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所需要的任何东西,爱就是我们的本质。如果我们一贯怀着这样的想法:当我们需要从某个人那里得到某种东西,如愿以偿,我们就爱他;相反,我们就恨他,那么我们就将以这种有条件的爱的交易为基础建立一种爱恨关系式。其中的索取心态将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痛苦。而付出则意味着无条件地扩展一个人的爱,毫无期待与界限,因而,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付出与给予时,当我们并不企图从他人那里得到回报,从不期待他人改变时,宁静就会充盈我们的内心。付出,将带给内心一份没有时限的宁静与快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