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启蒙运动《启蒙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24:21
  • 56

启蒙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读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

□张洪彬

其实,这是一本老书了。1984年该书的英文版首先在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面世。1989年,李国英等人翻译的中文版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甫一出版,就引起学界关注。不过,这个版本在市场上早已绝迹。此次新星出版社出版刘京建译本,也正可补市场之需。

一听舒衡哲这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很多人以为是华人,其实她是犹太人。舒衡哲原名Vera Schwarcz(因此李国英译本译为维拉•施瓦支),生于罗马尼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韦斯利安大学历史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1980年,她曾以首批美国留学生身份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着有《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在断裂的时间之河架桥: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文化记忆》《漫漫回家路:一部中国日志》等学术专著以及诗集《一勺光》行世,不过,除《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之外,其它都还没有中文版面世。

毫无疑问,中国的启蒙源于救亡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启蒙运动》一书中,舒衡哲女士认为这样两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开端:中国文化最普遍的弊端是什么,中国人的思想有什么缺陷?首先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就是梁启超。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提问者不再把中国的落后主要归咎于外来侵略者,而是更多的躬身自问,因而更多地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以及中国人思想的缺陷,启蒙者要做的就是把国人从礼教传统中拯救出来。顺理成章,这几乎必然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抨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启蒙就是反传统。而且,正如甘阳所观察到的,近现代中国的古今之争与中西之争高度重迭,反传统依靠的是新思想,而新思想主要来自西方世界。因而,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独特的压力,那就是面临着数典忘祖的骂名。

不过,启蒙者们到底还是顶住了这种压力,秉持着“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信念的知识分子对自己信心十足,乐观主义情绪充满胸腔。然而,这种乐观主义情绪在刺刀与子弹下很快就显出其脆弱的质地。1926年段祺瑞***对游行示威的学生开枪,当时也在游行队伍里的朱自清后来写了一篇《执***大屠杀记》,文中写到,鲜红的热血从压在他身上的人身上滴到他的手臂上、马褂上,他努力从人堆中爬上来,算是捡了一条命。后来想起从死尸上越过的事,仍不寒而栗。白色恐怖把启蒙者的阵营冲得七零八落,知识分子们被迫以新的眼光观察革命,他们认识到革命不再是全民族的共同斗争,它只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而已。相应地,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1927年以前,社会问题还集中在“平民”这点上,如今知识分子们开始探讨“我们这类人”(朱自清语)的问题了。1926年至1927年的冬天,知识分子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发现自己是革命的包袱,是多余人。知识分子一度相当沮丧和颓靡,开始惭愧“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工人”。于是,知识分子主动与平民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是其表现。然而,就在当时,鲁迅就已经告诫这些知识分子,不要对大众阿谀奉承,他要知识分子不要为了让大众认自己作“先生”和“向导”,就急于去讨好大众。鲁迅担心无产阶级文学会“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不过,鲁迅这个告诫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竟一语成谶,后来革命文学的发展的确有迎合和媚悦大众之嫌,文学附庸于政治,文学的独立性丧失殆尽。

张奚若当时也指出:知识分子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人家是否打倒他,而在于自己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知识分子,在于自己心甘情愿做一个似是而非有名无实的知识分子。如果长期有名无实,即使人家不打倒他,知识分子存在着也没什么用处。在知识分子被权力和市场边缘化,被知识生产体制牢牢捆绑,以致知识分子耻于被人称为知识分子的今天,重温一下张奚若这段话,恐怕不无裨益。

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空谷足音,知识分子的精神仍有一丝残存,启蒙的精神并未被彻底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五四运动中的参与者,还是赞誉者,都是五四遗产的具体化身。舒衡哲谈到,她多次与许德珩、俞平伯、叶圣陶、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张申府和梁漱溟等五四元老访谈,她发现五四启蒙运动形塑了他们的思想。五四启蒙精神仍然回荡在知识分子的心中,八十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也与之遥相呼应。因而,舒衡哲认为:五四运动还未终结,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

该书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在李泽厚之前就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尽管舒衡哲女士没有这样表述。但是她指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和其它中国人一样,被民族危机的激情所控制,相形之下,启蒙的信念显得苍白无力。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本身就肇始于救亡的需求,几乎从一开始启蒙就从属于救亡,尽管后来启蒙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还是不宜过高估计。

[美]舒衡哲着《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