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len428.blog.sohu.com/#tp_d72f7b66ef9
傅雷
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2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北伐战争时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受到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攻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在罗马演讲
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1932年傅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朱梅馥结婚
傅聪
1943年生于上海
8岁半开始学钢琴
9岁师从意大利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
1951年跟俄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琴一年
1953年与上海交响乐队合作,弹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
1954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学者、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
1955年3月获《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协奏曲音乐会,还在东欧各国许多城市演奏五百余场
1958年深秋以优异的成绩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提前毕业
1959年初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首次登台,与著名指挥家朱利尼成功合作
1960结婚,妻子弥拉是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女儿
197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
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梅纽因、托塔里、巴伦鲍伊姆、郑京和等许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录制唱片约50张,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
这是两份令人羡慕的简历,一对令人尊敬的父子,一个值得作为榜样的家庭。
我从《傅雷家书》接近这个家庭,阅读的过程中,时时想流泪,因为知道傅雷夫妇的结局。书中有傅聪和弟弟傅敏捧着父亲骨灰和遗像的照片,可是得到消息那一刻的震惊和悲痛,不可能表现,也不可能形容。
这死亡,增加了傅家的传奇性。自然,读《傅雷家书》不是为了猎奇,傅雷夫妇的主动辞世是惨痛的现实悲剧而非曲折离奇的编造情节。因这死亡,这家庭越发值得尊敬。书中蕴藏的美德和认真的精神,在当下社会,几乎已经绝迹。
多年前读周国平的《妞妞》,哲学家父亲写给夭折女儿的札记,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决心要生孩子,觉得没有孩子的人生不完整,并且一直将《妞妞》视为亲子关系的必看读本向朋友推荐。同样是父亲写给子女的文字,《傅雷家书》是生活里切实的事情组成的家信,因而没有那种浪漫的冲动,一字一句都是父亲对儿子的责任,可以视作亲子关系的升级读本。
傅雷是个太负责任的父亲,国外留学经验、师生相处之道、享受生活的建议、爱情观点交流、记账理财的提醒、语言学习的督促、艺术追求的指点、练琴时间和方法、钢琴演奏鉴赏……标着序号的一封封长信,事无巨细,以父亲的高度把人生经验向儿子倾囊以授,又以朋友的平等和儿子交流探讨各种问题,傅聪成婚之后,又用英文法文给儿媳写信,父爱满溢,一心想为儿子的小家庭多提供一些遥远的帮助。“……在外倘有任何精神苦闷,也切勿隐瞒,别怕受埋怨。一个人有个大二十几岁的人代出主意,绝不会坏事。你务必信任我,也不要怕我说话太严,我平时对老朋友讲话也无顾忌,那时你素知的。并且有些心理波动或是郁闷,写了出来等于有了发泄,自己可痛快些,或许还可免做许多傻事。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还有一同收录的母亲的信,也有和儿子探讨音乐感受、人生观点的内容,但温柔贤淑的母亲,甘心作为父亲的补充,并不强力凸显自己的观点,丈夫与儿子好,她便知足:“孩子,千万别把爸爸的话当耳边风,一定要牢牢记住,而且要经过一番思索,我们的信可以收起来,一个人孤寂的时候,可以不时翻翻。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辛劳,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联结在一起。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父母对儿女都是尽心尽力的,守望天使的翅膀一生放不下来,人人都有父母,但有一个傅雷这样才高八斗志趣高洁的父亲仍是令人钦羡的福气。从小在严格的家学教育下,傅聪凭着天资和勤奋,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让父母骄傲。不过,父母的付出和儿女的回报,永远都不对等。傅雷夫妇常常给儿子寄中国画的画册、钢琴曲的乐谱和艺术方面的好书,而在自己生活艰难的时候,要向事业有成的儿子求援,还要要前思后想方能艰难启齿。在信中,只见父母就生活和学习的许多细节一次次提醒,少见儿子明确的回应,千里之外的孩子过着自己的日子,任父母日日悬念。这样的经历,我们大家都有过吧,父母的关心是理所当然,某天突然失去了才会觉得不习惯。“你有许多事情都不确定,觉得慢一些告诉我们为妙。其实多写几次信,把情形随时报告,不是一样吗?我们不是更喜欢吗?”“……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跤后已有两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我们历来向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你该了解你爸爸的脾气,别为了写信的事叫他多受屈辱,好不好?”
老天使就这么守望,等待,同时用各种方法继续付出,为孩子的心没有一刻停下来。“亲爱的聪:知道你们的婚期确定以来,我们抱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天天都在盘算日子。你们幸福,我们也跟着幸福。所谓骨肉之亲,所谓爱子情深,只有真爱子女的父母才能深切的体会其中的滋味。”傅雷夫妇伉俪情深,人所共知,他们是做同甘共苦的模范伴侣,是子女的好榜样。“回想我跟你爸爸结婚以来,二十余年感情始终如一,我十四岁上,你爸爸就爱上了我(他和你一样早熟),十五岁就订婚,当年冬天爸爸就出国了。在他出国的四年中,虽然不免也有波动,可是他主意老,觉悟得快,所以回国后就结婚。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总是难免的,不过我们的感情还是那么融洽,那么牢固,到现在年龄大了,火气也退了,爸爸对我更体贴了,更爱护我了。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你工作那么紧张,不知还有时间和弥拉谈天吗?我无论如何忙,要是一天之内不与你妈谈上一刻钟十分钟,就像漏了什么功课似的。”傅聪的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祖父母隔海遥望,不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怀和疼爱。“你们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真是赏心乐事!想象我们的孙儿在你们的客厅及厨房里望着我们的照片,从而认识了远方的爷爷奶奶,这情景,又是多么教人感动!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朱梅馥性格中的乐观韧性,而傅雷一语成谶。这是父母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
傅雷教育孩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作为立身的原则。”这是一个宁折不屈的学者。“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当时你祖父受土豪劣绅的欺侮压迫,二十四岁上就郁闷而死,寡母孤儿(你祖母和你爸爸)悲惨凄凉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放弃小我,顾全大局。爸爸常常抱恨自己把许多坏脾气影响了你,所以我们要你及早注意,克制自己……”
三个星期后,1966年9月3日,不堪文革屈辱,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双双悬梁自尽。
学者施蛰存在祭奠傅雷的文章中说:“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几百封家书,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满含一个学者父亲一生的经验与智慧,到此嘎然而止。一个人文艺术氛围浓郁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一夜间分崩离析天人永隔,这家人所珍惜和传扬的真正的美德,如今已是罕见。
作家刘墉说,他的父亲过世后,他在家整理遗物,每一张父亲写过的纸从那时起开始视若珍宝,那一刻才明白“手泽犹存”的意思。长子傅聪,钢琴家,远在异国,两三个月后才知噩耗;次子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当时也不在父母身边。数年后,傅聪回国参加父母的***昭雪追悼会,傅敏整理父亲的书信成册,面对字里行间永不能再享的父母恩,不知有几多唏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23:5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