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手信》的三个错位印象
文/桃子
《分手信》大陆版出版伊始,作为企宣负责的我,也是第一线的阅读者,常常会为这本书如何做宣传能打动人、感动人而费尽心思。在第一批印制精美的成书还没有流通于市之前,快递样书发往各地相关联络人后,也陆续收到了不少书评和读后感,虽然各执已见、有时因读者男女身份的不同而产生一些争议,可是,整体思路未曾脱离几个主线,关于爱情和同情,抑或是关于信诺与背离。直至一日,与远在美国的姐姐相聊,会出了一些另类感受,相较于让其畅销的工作性质,私下觉得,理清作者的写作意义更为重要。
如果之后《分手信》畅销,那是因为它能感动人;如果之后《分手信》并不畅销,那也是因为它尚未感动更多人。
1. 错位的畅销印象—— 一本并非大众阅读的书
作者的畅销作家身份及其作品全球畅销的骄人战绩在中国不一定能被认同,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部深具美国文化特质的作品,并且,它的特质越明显,在中国的畅销性就越被削弱,读者阅读要找的是一种共鸣、共性,在我看来,这本书有着一个大众的名字,却实际珍显在一个小众的主题。
首先,它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小说,同时下畅销的一些外版引进书如《巴别塔之犬》、《不存在的女儿》、《姐姐的守护者》、《追风筝的人》等一样,虽然没有他们主题来得那么猛烈、震撼人心,但是,也很具典型性。书中最触动人心的父子情这条感情线中,约翰的父亲是亚斯博格症候群的患者,与自闭症不同的是,“后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前者,是活在一般人的世界里,不过用自己的方式过日子”。因此,斯帕克思真的带领读者深入了那个无声的特殊世界,描写了一个拙于社交、沉默寡言、注重规律,唯有谈及钱币收藏时眉飞色舞的木讷特别的父亲形象,而其实,这个形象在约翰的性格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里面的矛盾、到最后的理解,有太多地方,能看到现代人沟通障碍的射影,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亚斯博客患者。因为阻碍,我们容易忽略了彼此应该美好、温暖的共融面。
其次,它是一本深具美式特质的文化小说,虽然自然朴实、却显得慢半拍;不了解美国平民生活背景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节奏和环境,而我们国内的情感阅读往往追求一种***、刺激性,这让国内现在的城市主流阅读人群难寻共鸣。
美式的浪漫、英雄主义的一见钟情;在他们的文化背景、青年成长过程中显得是真实而自然,特别是其中的战争背景;而与我们的“浪漫”——都市里一夜情、职场爱情、网恋、校园朦胧恋相比较,《分手信》里的爱情过于细腻甚至还略带“土气”。这让我想起电影《爱在日出日落时》的那种真爱体验;一见钟情、在游走中、交流中感情碰撞,在国内,这样的浪漫很稀有。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真正爱看《分手信》的读者,是需要一定异域文化包容力,也需要有一些细腻情感和浪漫情怀的底质的。
2。错位的书名印象—— 一本不仅仅关于爱情的书
当然,这本书关于爱情的描写,是值得称赞和夸耀的,它有十分细腻的描写,如电影画面般唯美的桥段,精致的心理刻画和感性对白,常常让人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心跳跃动感,这是斯帕克斯作品系最具代表的特质——纯美,虽然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些描写过于冗长。
但是,很多观者都会跟我交流一样的感觉,这部小说中,最终让人落泪之处,不是爱情的甜蜜、分离的裂痛、那些花前月下、聚散离合,却是关于父子情的那些感人画面,而且,感人至深之源,就是无声胜有声。
奥斯卡最佳影片《雨人》里达斯汀•霍夫曼是一个无时不刻需要弟弟汤姆•克鲁斯去照顾的自闭症患者,他改造了弟弟的人性,完成了一次手足之情的完美交流。相比较而言,这个患有亚斯博格症候病的父亲,没有超人的天才特质,却要完成一个单亲家庭的成长教育是何等的不易。
整部小说关于父亲的全部对白,可能还不及一次男女主人公闲谈来的多。可是,父亲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在“惜字如金”的语言中、不善表达的木讷里隐藏着珍珠一样的光泽。
其次,就是友情,这些点缀其间的细枝末节,有时比主线更加让人着迷。男人之间的那些沉默是金、真爱认同的宽厚,让人不禁想用无尚美好、没有杂质来形容。
有很多同读来跟我提及非爱情的那些情感描写,分享其中让他们戚戚然的文字。甚至,还有人跟我感叹,突然很想跟父母好好相处,好好交谈一回。既便之前也是觉得无话可说,已经忘记怎么沟通。
3。错位的受众印象—— 一本绝对男性主旋律的书
其实,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并非适合当下主要情感阅读受众群体的作品,情感阅读一向以女性受众体为主,而这部小说伊始就是一个男性内心世界的独白回顾;整部小说的情节也是以约翰的第一人称在进行陈述,阅读的真正的受众体应该是男性。只不过,是斯帕克斯赋予了它柔软能触及女性情感深处的亲和力。
书中的女主人公实际上非常不讨巧,她以善良自然的性格迷倒了约翰,也通过她的感染力,改变了约翰与父亲的家庭关系。但是,她却在男主人公最需要她的时候,背弃了信约,而后,就象被报应一样的接受生活的挑战,几乎丧失信心,从以前的勇敢率真变得软弱、举棋不定。可是,这样反而显得真实。这本书里的莎文娜,只是完成塑造约翰成熟性格蜕变的一剂猛药。整部小说,一定意义来说,不是在讲一段爱情,一个伤感故事,从开篇的第一句,其实就在以回忆体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一个男性、从男孩成长到男人的过程。在他的陈述中,他是如何逐渐成熟的,如何改变人生观、亲情观、爱情观。别人对他来说,都是匆匆的过客。有书评说这是一本可以疗伤的书,其实,这是一本不折不扣,针对男性,关怀成长的情感励志书;是献给现在所有在成长中举足无措的男孩子们的。
于是,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置身于媒体漩涡的英国王室,戴安娜王妃的次子哈利王子,他在年少不羁的成长之后,也在经历一次成熟的蜕变,巧得是,他也是在选择以从军的方式来历炼自己的人生观和未来性格。
总体来说,这本书能感动人、会有口碑,但畅销与否,只能说,是需要一个市场巧合。如果要让我为它的情节打分,它实在太无悬念也非激烈,不足以用精彩形容,甚至在爱情主题的作品系里也过显陈旧,负了作者的盛名;但如果要让我为它的情感打分,它在那些错位印象里彰显的真情真义,却足以让我重新审视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情感世界,相信在不同天空下、共通的人生思考,只要是真实的,就能让人感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23:3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244.html
上一篇
斜屋犯罪《御手洗洁大人》
下一篇
边城《你好,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