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的人,都以为自己的行业里,藏着救世的密码。我借了一本哈佛写作中心教授Lawrence Weinstein写的书,叫《语法拯救灵魂》(Grammar for the Soul: using language for personal change).引言中有维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我的语言走多远,我的世界就有多大(The limit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s of my world.)
语言真的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命运?这个论断想来也是文人的白日梦。在上海的时候,听几个朋友抬杠聊文化的时候,徐兄的一席话说得我打了个冷战。他说古代很多文人的技艺,其实是无用的,比如对联,这种技艺其实并无助于人类的进步,只是大家觉得好,喝个彩也就完了。这话说得有些过于现实,让我们这些沉溺在文字中的人很受打击,可是细想起来很有道理。事实上我前一阵自己都举过姚鼐麦饭诗的例子,说明一个人纵使诗如李杜,若是言之无物,不能影响任何人,那么作者是无用子弟,文章则完全是花瓶文章。
文字究竟有多少作用?究竟能改变社会多少?正反皆有大量的例证,谁也说不清。据说“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的锦绣文字,引出元人对江南的美好想象,继而大举入侵。可是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和未必这么去看。
Weinstein的书里退了一步,说语言的习惯能改变个人,换言之,一个人靠语言来修身养性,那还是可以的。
关于文字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像养鸟一样养自己的博客,这个话题有得说,也说不尽。我们不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先回到这本书上来。
语言习惯究竟如何改变人的思维,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呢?
以被动语态为例。
很多关于英文写作风格的书,都劝告写作者尽量避免被动语态。为什么呢?因为被动语态显得你太被动。这个时代是不提倡被动的。不管是做官、做生意、还是做文章做新郎官,你要是太被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除了已经凉掉的黄花菜外,没人等你。时代提倡你积极主动,要active 甚至active还不够,要proactive(前瞻性)。与之相反的,便是passive(被动),reactive (消极应对), 据说这样会比较 counterproductive.
书中有个笑话,说一人给个小姑娘讲何为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 那位老师举例说:
假如说你把我杀了,那么你杀我,就是主动,你就处在主动语态,you kill me. 而我,我是你动作的承受者,我被你杀了,我就生活在被动语态I am killed.
聪明的小姑娘说:不对啊,你要是被我杀了,你怎么还说话呢?那位语态和时态没有搞清楚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解释好,便说:那你就假使你杀了我,可是我还奄奄一息,没有完全死掉。
次日小姑娘老师提问:何为被动语态?
小姑娘答曰:是一个奄奄一息,还没有完全死掉的人用的语态。因此,风格专家们建议大家使用更为威猛,更为主动,更为先发制人的主动语态。用江湖上的话来说,句子要变成“金句”,每个句子都好像是主语打了激素谓语吃了伟哥似的。比如:“我来了,我看了,我玩了”这种充满帝王将相气息的主动语态。虽然事实上,接下来可能是“我被人肉搜索了,被曝光了,被捕了”。要是主动语态这么好,要被动语态干什么?这一定不是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主动和被动本来就相辅相成,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有时候是一个动作各自表述,比如吵架,你是在吵架呢?还是被人你找上门来吵,像龙应台说的那样“被吵架”?
主动语态也有可能简化现实,作者举例说,假如一个女明星获得了奥斯卡奖。她可以说:
I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她也可以说:
I was awarded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主动语态让人认为,这奖是她赢来的,这种说法十分咄咄逼人,十分不谦虚,事实上被动语态可能更符合现实的复杂性,影响到你获奖与否的因素很多,比如:
-入围名单;
-受人喜欢的程度;
-和评委的关系;
-妒忌因素;
-同情因素;
-票房因素;
-媒体因素;
-潜规则因素…
这么一算,其实用被动语态更写实些。在奥斯卡奖的颁奖过程中,一个演员其实是十分被动的,都在台下紧张地等着颁奖人员念名单,说不定紧张得尿裤子。主动与赢得这些说法,何从说起?
作者由此断定,很多艺术家很喜欢用被动语态来描绘自己的创作,除了一些傻瓜,很少说自己“创作了…”。作者表示,人要想发挥最大的才智,太“主动控制”不行,这会让你的才智吓跑,藏起来。有时候,你得进入被动语态,才能让自己的才智发挥出来。原文说得更精彩,引述如下:
It takes a somewhat passive state of mind to obtain access to one’s own best gifts; too forceful a feeling of “being in charge” drives those gifts into hiding. If that’s right we should regard the passive voice more highly than our language pundits do. It’s an instrument of creativity.
那么这些艺术家不说自己“创造了”“创作了”,会说什么呢?很多真诚的艺术家会说I was inspired by A to…”. 连米开朗基罗这么个雕刻的人,分明是雕刻出了作品来,很主动的一件事儿,也说自己只不过是发现了大理石中形体来,显得是被动的。再比如牛顿,分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却把这事变成了被动语态,说他被一个苹果砸着头了。
作为科学或者艺术的消费者就更需要这样了,你不让自己放松下来,让一个作品去冲击自己,老想着去抓去取,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我以前有一笔友,很喜欢交响音乐,尤其是《第九交响乐》,还给我寄来一盒带子。我不大懂,便问她怎么听?她说她躺在床上,把音乐打开,Let it wash over me.就这样,她被音乐冲刷着,熏陶着,浇灌着。
看此文如果肯花时间留言的话,欢迎使用被动语态,我一定会被感动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23:2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