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墓地的沉默【联合评测】《墓地的沉默》—过后修改为自己的书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19:27
  • 69

书名: 墓地的沉默

作者: (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

译者: 余晨璐 楼晨晔 陈文心

isbn: 7020067670

页数: 225

定价: 20.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8-09

又名: Grafart?gn Silence of the Grave

出版方:(满分20,本人给15分)

其中封面,版式,装订……方面(20分里占6个分值,我给4.5分)

个人感觉是中规中矩,无忧无喜的工作态度,属于正常发挥吧。既然是带些许惊悸元素的世情小说,采用冷色调的封面也是应有之义。十字架,墓碑,玫瑰等该有的都有了,不会有人会误会为其他类型的书(这样的话会不会减少了受众?)。只是感觉过于清冷了些,是不是显得太没创意了?长得就跟脑门上贴着“我就是出来吓人的”一样。不过书外边覆盖上一层膜倒是深得我心,对我这种酷爱马桶文学又喜欢随时随地抓紧5分钟看书的人,这样的措施可以保障书不宜弄脏弄破。(人民新出Lee Chil那本《Die Trying 搏命一击》只能留在书房里还没来得及看就是因为没有镀膜)。而且我最深恶痛绝的“译介书上没有标明作家作品原名”的恶俗在这本上没有发生,便于读者查找相关信息的手法还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其实我这种口味低俗的人看书只重内容,对外观实在没什么强烈要求,只要不弄个暖色的封面女郎让我在公共场合拿不出手就行(这是针对译林引进的那堆通俗畅销书的意见,我这种人无视惯了其实经常在等车的时候看“黄***”)。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可能是从成本考虑(现在10万字左右的书还能20一本的毕竟不多了),字体偏小了,我是从睁眼的时候习惯性的被子里只伸出一个手拿书看的时候居然一时看不清要拿眼镜判断出来的。

出版社宣传销售方面(20分里占6个分值,我给4分)

对此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基本无从谈起。不过从出版社能拿出几本书来让陌生人评头论足看,说明出版发行方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新星架子老大,出本新书了豆瓣上连封面加作家作品介绍都是我添的,还淘宝店面里找不到要我旺旺里问,从这些小细节上无形中就可以看出减少了多少潜在的购买者)。但我从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本书在江浙一带现在很多书店都还没上架(我就好奇于是,by等人哪看到的),而另一本《污血之玷》都快烂大街了就显得有点反常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编辑发现在他(她)暴露出种种不利因素(转译,三人合译)有人表示疑虑后还画蛇添足的告诉大家3个译者是一个宿舍的,从而又暴出一个不利的条件“哦,大学生廉价劳动力啊”。对此我只能说特异之所以反常是因为有常规常态的存在。我相信任何一个在书店看到薄薄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居然是3个或3个以上人合译的时候都会心里打腾。就好比一个南方人在人前流露出很重的乡下口音以后,你就不能指望那些有地域优越感的人能以平常心对你。做人实诚是优点,但不能指望人人都有足够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听到类似“这人不错,就是……”的言语以后还有充分耐心去发掘那人的优点以改观第一印象。特别是最后还流露出书爱买不买,懒得跟你们这些白话人废话的态度就有点过了。要是被你的同龄人以过来人的态度拍着你肩膀说“年轻人吧?”,那会很让人郁闷的不是?

而且我书店淘书一般习惯看口碑,这书封底上的推荐语只有独一无二的 Harlan Coben 哈兰?科本 一人就显得有些单调了。此外“美国著名推理作家”那么多废话你都写了,你完全可以标上该推荐人都有什么知名作品嘛(我就不知道除了看书狂多的by,无机,看不懂 人等外有几个能脱口说出老兰头是谁,国内都有出过什么书的)。这一点该学学科幻世界,管它有名没名的,都印上去占吆喝,还深怕你不知道推荐者牛的标上该人什么身份,国内译介过他的什么书。这样至少增加读者以此类推的购买欲望嘛。毕竟国内读者再了解情况的也知道番人要脸,托书不至于那么烂。

我最看重的翻译方面(20分里占8个分值,我给6.5分)

虽然容易给人不良印象的不利因素它都占了,编辑也早早就公布出来给大家知道。但我还是要说从个人的观感来看品质还是有保障的,译文都平稳地保持在水准之上。看来无论是在什么方式方法下,关键还是要看做事的人。一个人人力有穷时,但责任心是最主要的。通篇译笔流畅,没发现什么碍眼的大毛病。由于我不懂冰岛语(我都不知道该国官方语言是什么,那些一点经济常识都没有的叫嚣冰岛买国的谁来给我扫盲?),又弄不到英文版(让我花百来块在蓝泉那个烂网上买我还是舍不得的),从有限的几页试阅上看,没发现什么大毛病(那种译介书里前5000字都能找到误解误译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有得看就不错了,有本事你……”的人等实在很倒人胃口)。除个别词句由于译风问题我有点不习惯外,整篇译文都清清爽爽,我看着不碍眼也不影响阅读,更不会误读。但还是举几个我个人不是很满意的例子——比如,我总以为小东西,可以全放进口里的才用“嚼”,而且一个在地上爬的小屁妞估计牙都没几颗,哪来的大牙“嚼”啊?再如,我以为应该“先是仰面躺倒,接着扭动身子坐起来在地板上大张着嘴”,这样才会口水滴在胸口上;又如“头放在枕头上”怎么看怎么别扭,自主的动作用“搁”比较好,被动的才是被“放”,或者延伸点的就用“埋”,毕竟两人刚运动完比较累嘛——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了。从我了解的资讯看,作家一开始就瞄准英语市场的,所以虽然是转译,也比较符合我预想中的作者文风。但可能因为是女生翻译,所以个别对话显得过文,感觉无论在哪国语里都拿腔拿调的不象日常对话,比如“要忍受这种男人的毒打,会让人觉得无比羞愧……”;“后来,你就禁不住想,怎么才可以彻底完结……”。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小瑕不掩大瑜,小说我看得流畅无比,这是近年里少有的。虽然最近很忙,但29日傍晚拿到书以后我还是争分夺秒地3天就看完了。作者故事挠人是一方面,这次三个译者的合作实在是非常出色,不象有些文本让人能看出明显的分水岭……。但有个名字我发现前后不一,估计是那个统一汇总的姑娘用word文档替换的时候没弄干净。其实这种合作状况一般都是大家先统一建个人名表的,这点该向那些有爱的义务劳动的美剧网络字幕组学习。整篇小说看完,觉得作家的笔力近似于J.D.Salinger 塞林格,语言平实有力胜在情景动人。由于是以故事本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家,所以无论从何种文本译介我认为问题不大。就算是Truman Capote 杜鲁门?卡波特 这类讲究“炼字”的作家,只要译者用心,也会成就好译本。有兴趣的可以比照杜的《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早餐》一文的两个译本——近期又出董乐山的译版,又或比对那个寒心冷肺的——《In Cold Blood 冷血》——美近代文学高峰的前后两种译笔,就可以知道翻译唯“用心”二字。最后补充一下,由于小说里大量的人物、场景、镜头、视角切换;对我这种能把好好的一首“父对女”的抒情歌听成“男怨女”的粗口歌的人来说,是很难驾驭的,所以我对该书无论哪个文本的译者,都心存敬意。

故事情节内容方面(满分30,本人给25分)

小国作家写的现代世情作品,又有编辑背景,市场定位既然是商业小说,不是走犯罪惊险路线就是以渲染惊悸氛围出彩。这本书白描写实有之,警察程序有之,冷硬有之,惊悸恐怖(不是常规理解的恶心吓人)有之,可以说是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起来的优秀作品。唯一遗憾是该作家不是我喜欢的诙谐幽默玩世不恭的文风。虽然是男作家,但文笔细腻无比(或者说译笔?),无论是场景设置还是氛围烘托再到精巧对话都很有镜头感。开篇第一句小女生嘴里叼着的人骨就特别抓人眼球,然后又旁逸斜出说母亲的欢欣又疲于奔命(这样过渡到她儿子的发现就显得比照明晰),小女生自得其乐的憨态可掬(引申到拿走她嘴里的人骨时的嚎啕大哭又形成一个强烈对比),让众人从懵懂无知切入到突兀恐怖的结果时视点切换营造出的悬疑效果好得不得了,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给我的感觉就象在看典型的美国惊悸剧情片。估计这都得益于作家早年专攻影视剧写作的初衷。唯一导致我不给更高分数的因素是因为它的家庭暴力题材。对于我们这辈大多非独生子女的人来说,从小接受的都是挫折教育,心智早被磨练得浑厚无比。好多在番人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在我们这是耳熟能详,也见多了老一辈凑合着过的情景,所以多多少少让我少了些共鸣。现在的城市大龄男女在抱怨生活压力大的同时,何尝不是因为见多了失望而对婚姻感情生活带有畏惧心理呢?好比书中人物,无论是事件的发端者,还是其中的参与者,再或那些结束一个个场景的各色人物,何尝不是各有各的问题毛病困扰?由于我还打算写篇比较自由散漫的感言,为避免雷同,这里就故事本身产生的臆想我就不展开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休闲时慢慢品读的好书,也是我近几年发现的少有的一流开篇又没有烂尾的水准之作。特别是我这种不可知论者对推动故事发展的父亲角色由于对女儿际遇的不好预感而孜孜以求的情景就深有感触,对此的可信度我不想再与谁争论什么,反正我对那种坐立不安的心情一直心有戚戚焉。

下面是我最讨厌讲究的悬念布局方面(满分30分,本人给24分)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讲究这种番人玩剩渣的诡计解密元素,我实在不敢苟同。倭人捡人家吐掉的口香糖嚼得津津有味,居然也有被柯南养出来的没眼力界的人言必称“本格”。害我前年还要“摆渡”一下《Trent's Last Case 特伦最后一案》为什么叫“本格开山作”。明明“密室解密不可能犯罪”这种老实孩子,非要换个新名字就美国葡萄不是葡萄叫提子就特牛叉了?这类故事看一两个还热闹,看多这种烂大街的无非就分三种:

1、蛮用心——真可怜,写什么不好?那么想不开。

2、蛮好——没让我“脱帽”几次,但我们就别再玩这种“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了好吗?

3、你就抄吧,吹呀,继续忽悠——看哪个脑残的跟你玩,我找别的小盆友去。

我这样说不是挖苦谁也不是自以为清高,在我这种小时候最大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好开个租书店的人看来,一本书好不好看,能不能吸引我,就看它是否满足几个条件:

1、开头前100字是否就能勾起我的好奇心。比如10岁那年的“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15岁那年的“Spill the Jackpot 全神贯注”;20岁那年的“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八百万种死法”;25岁那年的“Night Of The Jabberwock 絮絮之夜”,30那年的……。

2、是否任翻一页都可以让我开开心心的看下去而不用频频去回顾前面都发生了什么必不可少的情节。

3、故事是否简洁明了得让我能两三句话概括又不是倪匡那种短改长的废话。

4、好奇宝宝翻最后10页告诉你结局了你也能心安理得的看下去不受一点影响还不破坏阅感。

5、喜欢旁逸斜出的说些有的没的废话还一不小心说到你心坎里去了,让你觉得该作家特有人生经历对生活特有感触担惊受怕的到处瞎打听深怕他没写几本书就挂了害你没得念想。

6、悬疑嘛,总要有吧,我也有好奇心的不是?情节嘛,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只要你好好说胡话,别尽往高层次带人的说些没营养的废话。艳情伦理惊悸幻,什么作料随便你加,只要不让我倒胃还尽知道你下一页想说什么就成。

而《墓地沉默》这本书基本能满足我的这些阅读需求,所以我就说它是好看的书,有空值得再拿出来翻翻。同理还没开读的《污血之玷》也该列入我的推广收藏之列了。

最后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满分是20分,我打17分)

原先在书店看见过该作者的《污血之玷》,由于时间不充裕没细看又是冰岛的没听说过,就没敢买,毕竟我从来都不信那些宣传吆喝的。回来看看网上口碑尚可,但最近一直在奔波,心绪不宁也就没心情看这种沉重话题的书。今日恰逢其会的得阅《墓地沉默》,甚好甚好。作者讲故事的水平一流,没犯什么道貌岸然教诲世人的忌讳,也没絮絮叨叨地小家子气地在小格局里边倒腾高楼大厦,一贯的意之所指即笔端所及。一改我对小国寡民的偏见。现在这种老老实实安守本分的说书人越来越少了,值得我们珍惜回味重视。题材严肃笔调灰暗故事沉重,但至少于篇末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加护病房里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卡波特”那有名的滚滚麦浪——生活是残酷的,但我们还是该好好的过。套一句Lawrence Block 劳伦斯?布洛克 的话就是“天气转冷,注意防寒保暖。”

【总分】15+25+24+17=82分

此文写于昨日豆瓣崩溃时,未得比照前人经验写就。尚幸所需提及的细节答复都还记得,没缺胳膊少腿也没出什么大纰漏。今日豆瓣恢复,但U盘忘带没得修改。劳心劳力回到蜗居实在提不起劲头。第一次按八股规范写文,不合意处彼此包涵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