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隐疾《小心阅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17:37
  • 51

读《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三联的书,属于生活读书新知中新知的那部分。其实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归为生活文库,一种不很健康的,不很干净的,边缘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一种。

作者是德国人博尔温,一个专门研究恐惧症的家伙。他讲:“如果戴安娜不是王妃,她也会是个郁郁寡欢,暴饮暴食,自我残害的购物狂;如果梦露没有成为明星,她只是个流落在好莱坞街头的兼职妓女,不会幸福,而且境遇只会更差。”终于是有敢说话的了,终于有人试图还原一个个真正的梦露和戴安娜们,虽然结论有待质疑,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令公众和媒体更乐于接受的所谓真相,但叫人可喜的是,作者在对一个个叫人癫狂的名人生活的解剖中,竟然发现了某种一致的东西——那些名目繁多的人格障碍。哪怕这些名人常挂在嘴边的“被名望所累”,其实,也不过是他们人格障碍的分泌物,我们这些平常人物从来没有机会被名望所累,一切判然有别,就很是说明问题了。诚如书名所言,《隐疾》这些边缘型的人格疾患,在被那些被命运选定的人身上,引而不发,直到人生达到了某一个尖锐的点上,某一个足以叫这些名人们忘乎所以的点上,这些致命的基因就轻轻的勾一勾小拇指,所有的,就都可以结束了。

顺着作者的意思想,就很容易替这些名人垂泪了。可是缓过劲儿来,只会为自己这种人呢,更加觉得不值得,我们这一生是不会被名望所累了。我们那样健康,天天向上,我们只有看看《隐疾》,暗自窃喜,妄然将名人和人格障碍划上等号,求人格障碍而不得,换言之,实在是更大意义上的病人。所以这本书,某种程度上,真是暗合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窥视欲,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让我们看清了那些叫人为之癫狂的名人背后,到底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

书是封面是紫色,这就很有点儿意思了。紫色代表权威、声望、深刻和精神,是象征虔诚暧昧的色相。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极佳的刺激色。紫色可以减轻神经系统的疼痛,但它也可能会压抑人的情感,特别是愤怒。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种合适的紫色,就像不存在一种适可而止的人格一样。这本书的封面叫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适,我看来看去找不到一处可以聚焦的点,叫人慌张迷乱,但这种情绪或许正是进入内文的最好的一扇门,封扉设计者真是体谅读者,关于封面的所有不适刚好可以叫我们平安的过渡到我下面将要叙述的一切内容之中。

全书分被扰乱的灵魂,***,摇滚乐,***,不明不白的死亡案件五部分,这些排列仿生了某些短促有力的生命,虽然沾染了剂量过大的不洁,但一切的肇始就是作者试图探讨的名人与人格障碍。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不适合推荐给某些人看,但适合所有人看的书,也一定不会像《隐疾》一样,有着内容上如此迷人的专注力。它是小众的,懂得常识的,有自持力的,对所有边缘的东西有着适可而止的热情的,享乐但不纵容自己的人,喜爱的一种书。由于它对读者近乎苛刻的划分,再一次确保了我们在不小心阅读时可能出现的被扰乱的灵魂。我的意思是说,关于《隐疾》的阅读之旅,实在是不怎么安全,如果有阅读保险的话,或许有必要上一份。

书中讲托马斯·曼,那个在文本中一次次为人本主义殉道的家伙,在广岛原子弹爆炸那天的日记竟是:大量采购白鞋。作者讲这真是致命的自恋行为,所谓自恋行为的深层解读即是——我想要的弄不到,弄到的不是我想要的。这也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关于自恋的最任性的讲法。好,实在是好。自恋者向来品味很高,近乎完美无缺,对别人往往有一定的魅力。所以抛开托马斯那篇荒谬的日记所映射的人格障碍外,我们还是那么的爱他,从他笔下的威尼斯少年起,并同他日耳曼式的乖戾困顿的哲思,一切都不可救药的诱惑着我们,对这样轻微的人格障碍者,我们依然无话可说。

《日瓦戈医生》的主演克劳斯,大名鼎鼎,无论演技还是他的障碍人格。他经常更换轿车,原因五花八门,比如说:“车上的烟灰缸满了。”“车的颜色看烦了。”“美女走过时,车窗打开的速度太慢。”他这种无理取闹的对轰动效应的追求,就是为了摆脱无法忍受的无聊和空虚,经常更换的轿车就是他的幸福激素。所谓幸福激素就是为了麻醉自己,可以不择手段且没有理由的公开而自觉的自我陶醉。虽然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实在算不上什么无聊和空虚。如果他可以像我们一样,拥有刚刚好的感受力的话,他一定会明白自己活的有多风光。

罗比·威廉姆斯的音乐疯狂放肆,雄浑有力。他在《感觉》的歌词中写到,“我不想死,但也不十分愿意,活下去”。玩音乐的几乎像诗人一样,尤其容易受到抑郁症,酒瘾,自杀倾向,躁狂,恐惧和精神病的折磨。虽然也不排除这是他在乐坛混迹下去的标签,但事实上,那些骚包歌词,对一大批青春期延迟的人来讲,十分制幻。谁在乎那是不是他的人格障碍,反正他叫我们的荷尔蒙沸腾不已。我们再无热情为他们的精神状态买单。也十分感谢罗比在舞台上的***,他要像你我一样,“高尚,顺服,谦逊”,那实在是无聊透顶了。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关键是这种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得多。

书中讲到人格障碍的特征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破坏,感情失控,容易发生冲动,只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反常的性生活,暴饮暴食......这样的人生就好比在生命的大道上飚车,不仅不系安全带,还把刹车弄坏。当然从心理学上讲这些障碍都自有其原因,比如反常的性生活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惩罚,就像自残行为一样。暴饮暴食则是女人试图用脂肪盔甲挡住男人贪婪的目光,以保护自己等等。

在《隐疾》的结尾,勾画了这样一幅美好新世界的蓝图:2090年,人类的大灾大难已被消除,精神疾病不再成为问题,因为将有许多新的精神病药物,需要的人可自由服用。人们采取令人讨厌的行动,诸如抚摸和进一步亲密接触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所有的婴儿都来自试管。未来年轻漂亮的音乐家都穿着大方得体,整齐实用的服装登台演出,他们用竖琴和牧笛演奏柔和动听的音乐,避免在舞台上做出任何使观众羞辱难堪的动作。

这样的结尾,真是暗含深意,但是也不言自明了。或许作者本人的意图也并不很纯粹,否则怎么可能对自己不敢兴趣的事情作出这样卓有成效的研究。

总之,惘然也罢,是惆怅也罢,《隐疾》的征象,那些所有叫人沸腾的精神事件,隐约浸透着森然的凉意,越这样读下去我越害怕,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会不可置信的迷恋上这些边缘性的人格,他们苛刻,伤人,粗暴,甚至对自己的身体怀有敌意,但是温柔起来又没有人可以比他们更温柔;他们的艺术表达排斥一切,但又每每震撼人心;他们的人格有待完善,只是可惜了那些过分的才华,一切都被灼伤了;他们的自由是爱怎样就怎样,只是最终叫自己都不寒而栗。

但也无论我能否抗拒这样的诱惑,我必须感谢阅读过程中那贯穿始终的强烈的惊艳之感。至于那些郁闷黯淡的角落究竟如何,那些浮夸伪装的现场究竟又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以更加犀利,优雅,正确的目光去看待这一切,那是要等我冷静下来之后才可能去书中更加认真的寻找答案,而现在还不是时候。

文至结尾,想起一则拉丁谚语:“大自然与生命无需矫情,也不容压抑,总是存在着。”,或许这正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他剖析了数量繁多的名人与人格障碍案例,只是不做道德上的评价,亦允许我们瞠目结舌,但是无所谓,因为一切,总是存在着。不容压抑,也无需矫情,书中的世界,如此宽容。

http://blog.sina.com.cn/tongxinxiaoyu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