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的名字叫红《来自一座城市记忆的呼唤》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16:27
  • 73

该怎么说好呢?面对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就如奥斯曼大师在苏丹——天堂的居民——的宝库中,不惜刺瞎自己,让记忆全部凝聚在宝库中的历代大师著作中一样,我多希望我久久的阅读能让我的思维与此书一起融入永恒的时间中。

没有一个人、一副画不是他(她、它)自己,书即是我,我即是书,我在书在,我亡书亡——同样 ,书亡我亦亡。作者用59个章节也即59个片段,构建了一个浑厚而精巧的故事。每个片段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但叙述者却非作者本人,而是故事中所出现的人物和与故事有关的画像。这种叙述手法少见,所以也无需嘲笑我的多怪。这种以第一人称开始的叙述,若毫无新颖或新奇之处,很容易让人视之为絮叨。但此书不会,只是需要你耐心和潜心的阅读。

在这本号称悬疑小说的文本中,作者就像书中所写的细密画家一般,以他深厚、渊博的视眼,精巧 、细密的技巧,缜密、细致的思路,构思、铺写出这样一本涵盖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现实的伊斯坦布尔,过去和“现在”(十六世纪)的种种。其精湛的写作技巧,深厚、精深的历史、艺术和文学知识 ,足以撑起他大师的称号。书借助不同的叙述对象的述说,透过对绘画作品的细致讲解,反映了神秘的奥斯曼帝国,所历经的艺术风格融合,同时也反映了身处思潮与风格变化中艺术家们的反馈心理。这些 论述如若铺开,将会是一长篇大论,可惜我达不到这种长篇大论的高度。打住。

关于这本书我只简略摘几个我所认为的要点,其中的意蕴,请亲自阅读体会。那文字背后的种种,足以唤醒一个人对神秘的文明之都的好奇,而这种来自文字内部的呼唤,是否将引领你的思维进入另一个与寻常不同的世界呢?

关于绘画的意义。这是此书借以铺展的关键因素。绘画是记忆的再现,生活与情感的体验,还是画家向世界传递“我”的媒介?绘画的意义体现在艺术风格的传承,还是风格的融合创新之上?或是二者的交融?绘画的形式与绘画的内容,孰轻,孰重?在此仅引用两句书中所说:“绘画是思想的寂静,视觉的音乐”,“色彩是眼睛的触摸,是聋子的音乐,是黑暗吐露的话语”,暂且不去追究以上是非对错 ,只这两句话就已美得不可方物。我甚是喜欢。

关于风格,书中已有不同层次的论述。一副绘画需不需要代表身份表征的符号?在关于风格的辩论中可见,若一位画家通过纯熟的绘画技巧,用生命专精于自己的艺术,即使无需身份表征的符号,也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让人在纷纭的画作中辨识出唯一的“我”。以至于论调之一认为,在绘画作品中加上画家的身份表征符号,不过意味着画家艺术技艺的粗糙和卑劣。那,法兰克与波斯风格,你更倾向于何种?

关于信仰。信仰到底是魔鬼撒旦,还是真知安拉?信仰在书里所体现的,是绘画在传统风格和外来风格中是否继承、吸收或否定之上。那么,一味继承传统的风格,是否就是遵循安拉的旨意,透过画家的双手,呈现安拉之所见?吸收外来风格,是否就是意味着对“我”的关注而忽略安拉的所在,意味着对传统风格的背叛,对安拉的背叛?那到底,绘画的信仰,应该是可以体知的,还是不可体知的?奥斯曼大师说,分辨优秀的细密画家与拙劣不实的画匠,取决于画家在面对威胁艺术的邪恶时所持有的技巧与道德,而我则愚笨地认为,当一个画家无法完全体知自己的信仰时,这种判断标准也是不可取的。

关于战争与命运。是的,战争,奥斯曼帝国无法平静的争战,硝烟,血腥的记忆,是作者心头无法承受的苦痛。战争与王朝更替频繁,伊斯坦布尔这座文化古城,见证了太多战争、流血、迁徙,它承载着民族悲伤而沉重的群体记忆。书本借助纷纭繁复的绘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副关于战争,文化遗产在不同朝代更替中的命运,如此沉重的历史背景,自然也是此书分量极其厚重的部分。当奥斯曼大师在宝库画著中,感受因王朝更替而流徙的插画家内心深沉的悲苦时,作为读者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深沉的悲苦?

关于爱与性。爱究竟关乎不关乎性?谢库瑞对黑,从寻求童年记忆、庇护,到最后的寻求安稳,性的欲望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描写。书中黑先生不说么,“安抚爱情的最佳途径,不正是***吗?”但在这个两性永远不会衰竭的话题中,爱与性,到底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抑或,这个穿插了无数霍斯陆和席琳美好传说的爱情故事,仅仅只是谢库瑞一个寻求自保与安稳的阴谋?

在帕慕克的笔下,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凝重、深沉而忧伤的记忆,此书乍看之下是关于“谁是凶手”的悬念,但不是——它是一座城市记忆的呼唤。在阅读之间,愿你能够体味其中的美好,也体味其中的深沉与忧伤。晚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