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多元的现代性《吴冠军,这人有两下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12:42
  • 70

吴冠军,这人有两下子

研究室早就摆着一本吴冠军著的《多元的现代性——从9.11灾难到汪晖“中国的现代性”论说》,只大体翻过,而且翻也是源于对汪晖的关注。对于作者吴冠军是何许人也并不了解。后来读谢有顺的《话语的德性》一书,才在余世存的编辑前言中得知吴冠军竟是1976年出生的毛头小生。翻看版权页,《多元的现代性》是02年上海三联出版。算来当时他只有26岁。想想自己现在自己也26岁了,却一事无成,真是自惭形秽!所以重又找出此书阅读。

认真读来,颇感吴冠军对西方哲学掌故之深。书中对西哲理论广征博引,洞辟析理,如数家珍,又不被理论淹没,既能左右逢源,又能自出机杼。整体看来,该书是针对汪晖发90年代初发在《天涯》上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一文及其系列论文的回应文字。说实话,汪晖《天涯》上的这篇文字我直到大四临毕业时才注意到,当时读来颇为汪晖的目光独到、见解犀利所叹服。该文是对当下中国思想状况的切脉诊断,如此声音嘈杂喧哗、主义千头万绪的思想界被他三下五除二,像庖丁解牛一样,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当时的大脑成了汪晖思想的跑马场,除了叹服,还是叹服,哪有反思的余地啊!后来大体了解了自由主义与汪晖为代表的新左翼之间的论争,由此感觉汪晖的言论文字很有问题。汪晖对后现代中国的问题进行考量,诊断意在集数代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的挑战的思想遗产,建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以此拯救当下中国的种种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然而他所衍用的西方左翼理论,导致他的论证和思考无法真切的符合当下情境,造成了某种错位和对现实的偏离。

当时学业正忙,兴趣正多,也无瑕所顾,思考仅止于此。现在读吴著,发现其阐宏发微,所述所论颇有见地,不但找出了汪晖的理论缺陷所在,而且从西方正统自由主义的思想谱系中推衍出解决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种种发展困境的现代性方案。很为这位70年代出生的仁兄小小年纪读书治学的精神所感染。

该书首先分析自由主义与新左翼的理论论争,认为自由主义在论争中的尴尬是因为他们所操的自由主义乃是以柏克、哈耶克为代表偏保守的右翼自由主义的理论,而忽略了西方主流自由主义体系的康德主义的传统,从而无法有力地回应新左翼对现代性根基的强烈质疑与挑战,无法捍卫启蒙思想中诸如人权等文明理念的普世内涵。由是作者挖掘康德的启蒙遗产,树立起康德主义的民主文化观,从而质疑汪晖对权利自由主义的批评,并对其“中国的现代性”、“承认的政治”背后的理论依据进行剖析,认为汪晖对于“文化传统”的偏执从而有意曲解了泰勒《承认的政治》,无视人的正当权利而作出的思想判断。作者依据康德主义,通过对“自由主义—新左翼”论争及9.11灾难的反思,提出多元的现代性来对抗汪晖的中国的现代性。作者在最后说:“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必须接受在多元现代性的开放格局下每个文化成员个体的自由选择,并以这样的现代文化传统来扬弃传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碰撞中,真正的启蒙思想与真正的文化精髓都将胜出。而多元现代性的无穷生命力在我看来正是从真正的启蒙理想与真正的文化精髓中源源不断地涌发出来。”

读完,感思良久。吴冠军的理论功底深厚,虽然在对汪晖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的批评上有肢解作者原意片面引证为我所用的地方,虽然很多地方火气太盛,但他立论的底盘和对汪晖理论缺陷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一个这么年轻的人能构撰这样厚重的专著确实难能可贵。

兴趣所致,读完百度一下这位仁兄的资料,竟是一位长发飘飘略带柔弱气质的男生,与行文的火气与刚烈形成了很大反差。 吴冠军95年至99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师从许纪霖,2003年至06年,就学于澳大利亚墨纳什大学。中国学术论坛所见代表论文如下:

(1)《一把插向心脏的刀——论意识形态批判之(不)可能》,载《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2)《民族主义?不,谢谢!——从崇高走向荒诞的社会运动,或一种关于真实的伦理学》,载《论证》第四期,2006;

(3)《冒称的“上帝”,和,耶稣基督的爱与死——论巴特的(保罗主义)“基督学”之激进遗产》,载《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期,2006;

(4)《“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载刘小平等编:《分析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阅读西方”:为何又要“重新”?——同甘阳、刘小枫二先生商榷》,载《二十一世纪》,2006年第4期;

(6)《“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7)《围绕“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诸种符号竞争》,载《文化研究》第六期,2006;(8)《“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即将刊载于《中国书评》。近年重要论文还有:(9)《话语分析与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一个思想札记》,载《文化研究》第五期,2005;(10)《正当性与合法性之三叉路口——韦伯,哈贝马斯,凯尔森与施米特》,载《清华法学》第五辑,2004;

(11)《“民主和平”是如何“证成”的?》,删节版载《知识分子论丛》第三辑,2004

与其相比,仅能望其项背,犹待紧赶狂追。读其书,识其人,虽不免自惭形秽,但对自己读书学习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临末之际,将其《多元现代性》后记中的一段话摘录下来,共鉴!感觉对于年轻人读书治学有很大用处:

每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者都会有一个(或数个相关的)强烈的中心问题意识。产生不出长期为之苦苦思索的问题意识,其实就是缺失研究能力的同义词。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关怀而阅读、思考、发现(调研)、写作……不同的研究者可以在方法论上拥有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但却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对象(或时代的、或永恒的)而展开研究,正因此,跨学科的讨论与批评才成为可能!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