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 年,巴黎第一家投知识分子们所好的咖啡馆开张 了 ,喜欢光顾的有剧作家鲍玛歇、哲学家卢梭等,而惊人的是史学家、哲学家福尔特,这位先生每天如果不在此店喝上 40 杯咖啡加巧克力,就难以度过这一天。在巴黎的咖啡馆中知识份子们交流,密谋,商讨国家大事或暴动。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的主力军就是当时的文人们,他们的急功近利、高蹈而不脚踏实地、革命而非改良的思想与 作 法,让大革命中断头台疯狂地起落,流血漂杵。而当时文人们的聚会之所,除了家庭沙龙就是一些咖啡馆。所以 咖啡馆渐渐 地 变成 文人们 批评时政的场所, 对 18 世纪末 的法国大革命 无形中起到了 催化 的 作用 。
在这场有名的大革命中,与咖啡 馆 有关的事件有: 1789年7月12日,Camille Desmoulin站在Cafe de Foy的桌子上,挥舞着双枪向他同胞们发出历史性的 咆哮 : “ 公民们,武装起来! ” 巴士底狱 因此于 两天后攻陷,法国大革命 便开始了 。因此法国历史学家Jules Michelets 不无道理地 说, “ 那些整天泡在Cafe de Procope里的人们透过那深黑色的液体,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
如果说茶馆表现了东方文化的清静无为,那么咖啡馆则是西方文化的某种象征,咖啡的苦涩香醇,对应的是西方文化的大动荡大革命,所以咖啡馆能够成为西方政治或思想革命的密谋之地。马克曼·艾利斯的《咖啡馆的文化史》讲述的不仅是咖啡馆在西方是如何演变的,更重要的是讲述那些在咖啡馆里发生的密谋,那些上演的文化形态,他讲的是咖啡馆,这没错,但你要知道它的目的是讲述与咖啡馆有关的文化的历史。
作为“民间下议院”的咖啡馆,与欧洲的现代化密不可分,马克曼·艾利斯说:“1650年代,在伦敦这个充满革命热情的城市,第一家基督教徒的咖啡馆终于开张迎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咖啡走进日常生活的起点,与现代历史的起源似乎别无二致。”
这就是西方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不同,在中国作家的笔下,咖啡馆是小资们情感故事发生的场所,或者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罪证”,中国作家不曾善于从某种事物切入,去分析后面的历史与文化。所以多年来关于日常事物的书籍中,中国作家没有任何贡献。但西方作家则不同,他们会关注一些日常事物,以日常事物为切入点,叙述出这种事物的迷人历史,以及在它的历史中蕴藏着的大历史与文化,比如,咖啡馆就是他们看历史的“窗口”。
所以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咖啡馆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场所,还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模型,一种哲学理念。也因此,马克曼·艾利斯如是阐明这本书的目的:“试图解释咖啡馆是如何获得这些内涵的,这样一种简单的商品又是怎么改写了都市生活的种种体验。”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6:11:0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