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无处非中人类学的视野与洞察——《无处非中》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6:08:05
  • 76

人类学家注定是位浪漫制造者,他们总是舟车劳顿的到远方去寻找异邦,从事着似乎神秘的事业。对于这种旅程,人们大都将它想作优美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中的琐碎与烦顿。可是,旅行就是人类学家的宿命,即使如此的“忧郁”,也不得不将其进行到底。

《无处非中》记叙了王铭铭历次访学历程,其中人类学家的洞察是他力图表现给读者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无处非中”?它是王铭铭以人类学的视野去体察他所观察到的世界。在这个集子中,他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去阐释他在访学过程中的体验,分别叙述了7则主题。现将其梳理出并归纳为几个关键词。

一、 伦敦大学的席明纳

王铭铭讲述了他在留学期间所经历的“席明纳”制度。“席明纳”英文写作“seminars”,大意相当于中文的“讨论会”。这种制度源于人类学巨匠马林诺斯基所开创的教学方式。以王铭铭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在席明纳中,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互相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教师则通过讨论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席明纳学开拓知识视野。据说,王铭铭就在北大、民大等高校中以身作则与学生们共同参与到席明纳中。

在这篇有关留学经历的叙述中,他还论及了英国人类学的传统与在不同高校中的差异,以及费孝通当年的足迹与中英间文化的交流等。

二、 圣地亚哥的灵魂

西方的城市总喜欢为自己创造一些关于城市的故事。故事中,这些城市或与神话关联,或与宗教关联。在圣地亚哥,与后者相联。宗教是圣地亚哥的灵魂。相比起来,中国的城市似乎更多的与风水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信仰相关。归结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王铭铭在此中讲述了圣地亚哥的历史与传说,并以宗教为切入点,阐明了他的思考,比较了中西方城市及信仰上的差异。

三 、波伦亚的“他者”

今次王铭铭去了意大利。他先从埃柯谈起,从他的小说及电影开始切进他的思考。然后他又谈起了康有为。我以为,王铭铭力图驱除所谓的“西方中心主义”,希望能从国人的角度去看世界。“他者”是王铭铭探求的脉络,同时这里的“他者”指的是相对于中国的他者。以此,便转换了思考的角度,也符合近年他所提倡的人类学者写作海外民族志的“志向”。

四、 萨林斯的狮子口

在这篇文章中,王铭铭主要讲了芝加哥城的历史与故事及萨林斯的个人生平。同时对萨林斯学术观点与成就有所介绍与述评。这些让人颇为受益。

据传,近日萨林斯到中国访问时,出场费要价10万美那个金。××他狮子大开口。不知消息是真,或假。

五、撒哈拉沙漠上的熊

我想象中的非洲大陆是块充满野性之地。不过,从那些到非洲开会的学者口中,听说到那儿是让人哭笑不得之地,包括李银河、王铭铭,还有最近刚看过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作者巴利。

会议的安排让王铭铭一行学者哭笑不得,不过他反而将这股学者当成了他研究的对象。从两个维度看: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们的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们在日常中不同的表现。整合为一:冲突。

在讲述埃柯时,说他在学术上有点霸道,而当他跳起非洲的舞蹈时,说他的身躯象熊。

六、 圣安德烈山的乡族

法国乡村圣安德烈山是这次的考察对象。在本篇文章中,王铭铭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将法国乡村作为一个社区,谈到家族、讲到信仰,涉及地方传统等等;并且其中间杂与中国的对比。以此,从比较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显现他人类学的视野。

不知怎么地,圣安德烈山让我想起了蒙塔尤以及环法自行车比赛中风光秀丽的阿尔卑斯山。

七、 地球是圆的

尾篇算是总结。王铭铭将世界地图重新编排,将大西洋当成中心,而围绕它的则是他曾走过的过程。这便冲破了人们所惯常的思维,去除了西方中心地位,甚至可以去除以国家为单位的分类体系。在王铭铭的思考中,将“东方”与“西方”当成了知识建构的体系,也因此触及到了知识形成的本来层面。

因此,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其实在为圆的地球上都只不过是一个无方向的所指。

即,无处非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