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回忆鲁迅《谁人的惘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50:58
  • 49

听到讲解大脑结构的,有说知觉靠着神经元传导,外界的刺激转化为信号,使得大脑神经元发生变化,再成为身体的反应。接受能力的关键不在细胞活性,而在于神经元上突起的密合程度,连接越紧密,传导就越快,反应也越迅速,如果分离,就是俗称的大脑空白;至于病变导致的神经元错位,便会造成短路、搭错线。

其实听的时候脑子在想另外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的收和发并不是等价的。经历丰富的人未必健谈,而洋洋洒洒数万言的人未必有所经历。这里涉及到两种基本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如同神经元有时会错位一样,这两种能力也并不总是趋同。

想岔开去,号称敏感深沉的知识精英,和他们眼中的愚夫愚妇,所经历的情感或许并无不同,只是前者表达能力强一些,于是报章杂志、各路媒体上,就充斥着他们的情感,苦痛、欢喜、悲哀、呼号……等等等等,由此成为文化的先驱或引导。然而回头想,谁又不是过着一样的生活?或许这也是文人大话的通病,说的远比做的漂亮。如胡兰成,何尝慈悲,何尝懂得?一句顺口话儿,如此而已。

二十五岁那年,鲁迅奉母命娶了旧式女子朱安。此后三十年间,这名份上的妻子便一直留在绍兴老家,陪伴着她的婆婆。在得知鲁迅和许广平的婚事后,朱安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这短短一段文字,远胜一篇伤逝。思之惘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