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当青春成为往事《当历史遭遇现实》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50:09
  • 64

《青春》一书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手法,在知识青年吴克勤缓缓的讲述中,故事巧妙的穿插于五十余年的历史间,向我们展示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两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叙述着到“运动”对于社会的真实含义,它可以把人塑造成时代的楷模,也可以把人打压到社会的底层,风餐露宿,郁郁而终。故事的第一条主线讲述的是,石玉兰本是佃户的女儿,在一个深夜被当地大土匪井云飞抢去做了第三房姨太太。井云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匪恶霸,他本是一个谦和商人,深处乱世为求商旅平安组建起一只民团武装,后来逐渐成为当地声名显赫的人物。石玉兰在井云飞的百般疼爱下,日子倒也过得自在,二人育有一子石邵平。但是好景不长,在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背景下,井云飞被他人利用,被红军一举歼灭,按书中的话就是“做了一件自己不了解到事情”。石云兰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外人讲述对井云飞的恨以求在红色世界的生存,邵平也为了改变“大土匪井云飞的儿子”的形象参加了红军的担架队,可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担架队仅有邵平一人活下来——求生的欲望使他投降了,尽管后来他又侥幸逃脱,但是这些被乡亲看在眼里并且和“大土匪井云飞的儿子”联系起来后,朴实的乡民们爆发了,这时可怕的一幕发生了,母亲含泪开枪射杀了自己的骨肉。

故事的第二条主线是发生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背景下,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北京知青吴克勤本是京城显赫的学生领袖,甚至毛主席都接见过他,在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下,吴在北京一个大官的劝说下作为榜样去了陕北的一个破败农场,这里唯一的乐趣就是倾听黄河的声音。但是吴没有放弃自我,仍然坚持着对“主义”的信仰,为知青做报告,讲述中央的思想,就这样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在物质世界里忘记陕北有个赫赫有名的青年领袖。这时的吴克勤已经娶了陕北的一个普通婆娘,甚至话语中都没有了半点京腔,他带着老婆回到了北京才发现每个人都已经被卷入了追求金钱的漩涡中,革命时期的思想已经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他已经被时代无情的抛弃了,最终死在满是奖状、证书、毛主席石膏像的窑洞里,甚至临死前还不断念叨着:“这事就这样完了?”一个时代的精英如果脱离了成就他的时代,丧失了时代赋予他的特权,所承受的痛苦也将更残酷。

从这点看“运动”在社会进程中对个人的摧残是可怕的。每场社会运动都会伴随着一部分人的浮沉,我们党在国内革命期间为了争取群众扩大红军队伍,不可避免的需要铲除一批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但这场颠覆几千年传统的运动还是难以避免的被那时还略显稚嫩的领导人扩大化了,甚至后来在偏远地区发生了对地主的残酷杀戮,受害者还包括不少当时的进步绅士。一场运动在一群志向远大的青年人脑海中诞生,觉着能通过完美的设计改变数亿人的未来,出发点高尚而合理,但运动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扭曲,使得平时善良淳朴的普通农民一夜之间成为以杀人取乐的疯狂群体。历史上的每场运动似乎都要以牺牲一部分人代价,法国大革命和国内的文化大革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前者在启蒙思潮的指引下,希望能在理性的光辉中构建完美的社会大厦,可是最终导致了恐怖统治;后者按照马列毛关于专政的论述,却被他人利用,导致了中国长达十年的止步不前。这实在需要我们去反思,一个时代的精英群体们利用自己的特权,按照自己对社会的构想发起改变社会的运动时,是否考虑到看似理性的教条最终却可能把人的生命卷入到不可预见的漩涡中,托起一部分人的梦想却让另一部分人的梦想轰然倒塌。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无法预见自己处于历史的哪个阶段趋利避害,更少有人会利用历史,他们是伟人,大多数人只能跟随着历史被冲的七零八落,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才明白自己当时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可那时——青春已成往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