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理论尚未成功,后辈谁来努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41:05
  • 85

这是迈耶•夏皮罗的一本论文集。夏皮罗一生惜墨如金,只有少量论文发表。他死后,由George Braziller出版社出版了四册文集,本集是最后一册,汇集了他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方面的文章,有些享有盛名,有些在他生前不曾发表。

“艺术哲学”、“历史哲学”…这些泛着黑格尔式陈腐与压抑霉气的词汇,在今天都很不讨好。但夏皮罗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惧怕黑格尔的幽灵。这是夏皮罗吸引我的地方,他是一个从细节出发、但最终到达一个广阔视野的艺术史家,不同于大部分心甘情愿将自己淹没在细节中、否认一切规律与理论的人。而生活贯穿二十世纪,经历了时代动荡、技术革命和艺术与哲学观念的翻天覆地,一个艺术史家显然不能无视哲学如何被解构、史学如何走向后现代,不能头脑简单地坚持黑格尔式大规律、大理论。在这样的复杂境地做一个逆潮流者,不容易。

逆流者夏皮罗生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史教授,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文艺批评家,他的“个人风格主宰哥大艺术史五十年”[1],是“纽约知识生活的重要人物”,“影响了几代纽约人”[2]。夏皮罗曾于1966-67年间在哈佛大学担任著名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人。(如果给艺术史、文学理论和音乐学设一个共同的诺贝尔奖的话,这个讲座座席可担当此任。)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艺术史家,在相当程度上,他的艺术史是人类学。

我是从一本梵•高画册的序言中认识夏皮罗的。他从对画面细节详细而实在的分析着手,继而联系到画家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心理状况,进而结合艺术史的大环境,最终到达一个艺术、审美、甚至人生视野,其一叶知秋的洞见令我深为折服。而最终那个视野,来自梵•高、夏皮罗,和读者本人的秉性、知识甚至人生态度的碰撞与交融。这种从土壤中的根须出发,终能伸展到山巅云端俯视的为史风范,非大家不能。

夏皮罗又是一个对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有广泛研究和深刻理解的人。他的专门领域跨度之大,乍看相当惊人:他同时是罗曼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专家,在这两个相隔千年的艺术研究中都有开创性建树。夏皮罗相信人类文化的广泛与深层联系,也正如其所信,他在相隔遥远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多种确凿的内在联系与共同认知学根基。而他对细节的无限关注和对人类文化与生存事实不同方面的不懈考量,使他避免了潘诺夫斯基那样(在我看来)过于牵强的象征主义倾向。

虽然都是探讨艺术理论与哲学,本文集中各篇文章却风格迥异,主题也相去甚远,对读者的挑战也程度不一。总的说来,对非艺术史专业人士,阅读难度还是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很多文章过于抽象,举证不足。这倒不是作者无力举证或风格一向如此,在他对罗曼建筑、对梵•高、塞尚[3]、蒙德里安等等艺术作品的专门分析文章中,作者的举证一向极尽详细确凿,且无比关注细节。而据当年挤满教室听他讲课的学生回忆,他天南地北地举证的深度和广度几乎令人敬畏,“好像柏拉图在屋子里”。但在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文章里,也许是限于篇幅,每个论点背后的具体实例常被被抽掉,不仅没有详细解释,有时甚至连简单列举都没有。比如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论文之一的《风格》,也是文集中极其难读的一篇。在几十页的篇幅内,他讨论了几乎有关艺术史研究的全部历史,各种重要学派对风格的考量及各自的长处与欠缺,风格研究本身的意义和可能性,“艺术哲学”的存在的可能性,感觉好像是本来几百页的厚书被抽出骨架浓缩而成。这等于要求读者完全熟悉西方艺术史,对各派学说的路数,可以信手拈来自己举证。这要求显然不是一般的高,对背景不足的读者来说,感觉沉闷枯燥是不奇怪的。

尽管如此,夏皮罗的敏锐与洞见仍然随处可见。他处处明察秋毫,拈捡出许多平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表征予以分析,并纵横游刃于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学科的认识之间,总能挖掘到人类认知与感受中一些深层本质。连画框这样一件常规理解中的附属物,也能被他挖出与艺术品象征紧密关联的意义,且逻辑紧密,举证详确,绝无牵强。

另外,文集中也有一些较为易读的篇章,比如评价尤金•弗罗芒丹(Eugène Fromentin)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一篇,和批评海德格尔的几篇,由于叙述为主,实例较多,就很好理解,阅读起来也非常流畅。

总之,这是一本有价值,但需要相当背景和耐心阅读的书。一个艺术史学生或学者,如果不能认识到夏皮罗的独特与深刻,多半会葬身于茫茫细节的海洋,永远不能浮出海面看到日出。

但是,夏皮罗自己看到日出了么?一个统一的“艺术哲学”尚无任何可以建立起来的迹象。夏皮罗深知艺术与历史的复杂性,他如何看待这点?—— “革命尚未成功”——他未必是在期盼完全如里格尔(Riegl)那样的艺术史出现,但他终究坚信人类感受、认知与文化的广泛与深层联系。在他的笔下,艺术家、艺术品、生活、自然界、历史事件、心理、认知、个体、群体、物质与精神、从颜料画框到信仰与爱… 没有一个是孤立的…

只是,在我们这个解构哲学、小说化解读历史的时代里,是否还有后辈会向着“历史哲学”、“艺术哲学”这样的乌托邦努力?[4]

————————————————————————————————

[1]哥大250周年庆网站:http://c250.columbia.edu/c250_celebrates/remarkable_columbians/meyer_schapiro.html

[2]《纽约时报》讣告:http://www.writing.upenn.edu/~afilreis/50s/schapiro-obit.html

[3]夏皮罗的关于塞尚的一些文章节选可以网上阅读:http://www.artchive.com/theory/schapiro/frame1.html

[4]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几天前河马给我的一句留言:祭神如神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