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血色湘西一次激荡心灵的阅读旅程——读《血色湘西》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38:49
  • 78

一次激荡心灵的阅读旅程——读《血色湘西》

作者:杨雅玉

说起湘西,不得不提及沈从文,他关于湘西的抒写史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沈从文同为湘籍作家的黄晖,当把笔触及到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时,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喜忧参半吧,喜的是在此之前沈从文已经用他的文字建构起了他的湘西世界——也是被世人所接受和熟悉的湘西世界;忧的,同样在此,超越,或者无法超越,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因此,可以这样说,抒写湘西是需要勇气的。

当看到这本《血色湘西》时,心里不免暗自怀疑。但是,因为去年追看过电视剧,且一直期盼着能出版小说,所以,在周末的午后,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刚买的小说,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阅读。等到翻完最后一页,却已发现华灯初上,而眼泪也不自觉地在眼眶中打转,因为书中穗穗的民族大义,因为石三怒火一般的爱情,更因为湘西那些有血性有骨气的普通人们。

小说对湘西风土民俗、穗穗和三怒的爱情不遗余力的描写,将我带回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那是一个供奉着人性纯美的世界,顿时忘却闹市的喧嚣和尘世俗事的烦扰,脑海里浮现的,全是青山环绕溪水如带的小城,那些血气方刚的湘西汉子,那些清水出芙蓉灵动的山里姑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边城》。但作者的独到之处在于,《血色湘西》巧妙地避开了与沈从文《边城》的重复——哪怕是最细微的差异,最后侧重于对战争残酷性的书写。

半个多世纪以来,孙健忠、蔡测海等先生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时有出现,但均未引起较大的轰动,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似乎已沉寂太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血色湘西》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却弥补了这种遗憾。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电视剧《血色湘西》,还是小说《血色湘西》,是半个多世纪以后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遥远呼应。

小说之所以冠名“血色湘西”, 是因为作者绝非简单地对湘西淳美人性、淳朴风情的讴歌,他的用意在于书写世外桃源般宁静的背后,暗潮汹涌的历史——那是一段火与血的历史,从山清水秀、安乐宁静到满目苍胰、民不聊生。又有谁能想象到,宁静的小镇与战火纷飞外寇入侵的惨烈联系在一起?如果小说就此将与世无争的小镇一下子置身于战火纷飞中,那么读者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作者在故事开篇以林湘君途径雪峰山贩医药物资,以及以龙十四太爷为首的竿子营和以麻大扛把子为首的排帮势力的暗自较劲,从而展开故事情节,这也为小说的后部分埋下了伏笔。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中,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友善、有淳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种着一种似乎无可避免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排外。淳朴的人性,很多时候仅仅只适用于身边的人和物,这是一种狭隘的身份认同感。就像书中小镇大部分人的疑惑,“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在这里,有“竿子营”和“排帮”之分,有“湘西人”和“长沙省城的人”之分,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是的,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在小说的最后,所有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走上了捍卫家国的队伍中,完成了从帮派势力到民族英雄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只是中国万千小城镇的缩影,而湘西儿女也仅仅是万千中华儿女的代表,在民族危难之际,也正是有他们的奋起,才有了今天的我们。因此,当最后穗穗领着一帮妇孺带着男人们的尸骨踏上回家征程的时候,除了哀叹战争的惨烈,心中分明还汹涌着一股浩然之气,犹如废墟上摇曳着的希望之花。

掩卷沉思,心情激荡,难以平复,在这个深秋有些苍凉的午后,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种心灵阅读体验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