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是农民的儿子《那些真诚与疼痛的记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37:42
  • 70

几年前喜欢王小波的时候始终对他叙述的一段去农村插队的经历念念不忘。他说下到农村生活很是艰难,整天吃不饱还水土不服,但是最大的痛苦还是没有书读。每个傍晚十分,都无所事事的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的黒下去,心中寂寞而又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正被无情的时间所蚕食。这种比死亡还可怕的事情的确不是他一个人的经历,儿时的那些疼痛的记忆在读到摩罗的散文《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之后再一次复苏了,惊悸着我的痛楚神经。我得承认,我被这篇文字深深的触动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收录在林贤治先生选编的同名散文集里。除了摩罗的这篇于我心有戚戚焉的长文外,还同时收录了以《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散文集出名的刘亮程以及其他一些关于乡村的几篇散文。在书中的每篇文字的最后都有作者的简介,他们几乎都是来自农村,相对于他们文字中所描述的那些关于农村的卑微的人物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过上现在的生活并不代表他们已经遗忘了儿时的记忆,他们的心还一直的连在那片灰蒙蒙的土地上,年少时的经历总在不设防的时刻敲打着自己的心灵。责任感的驱使让他们重新拾起笔,与儿时的惨痛生活相逢,与那些已经逝去的卑微的人物相逢,与至今还在那一片片黄土地上极力为基本的生存挣扎的鲜活的生命相逢。他们的记忆都是真诚的,他们的经历都是疼痛的。那些真诚与疼痛的记忆也让我一次次的陷入了挣扎的苦痛之中。

之所以说我对王小波描述的经历念念不忘是因为他说到了我的痛处,但是仅仅是一部分,而且坦言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高尚的一部分,因为对一个身处农村的人来说,没有书读并不能构成威胁。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早年的时候家庭相对于其他的农村孩子来说,稍微幸运,父母固执而开明,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所以尽管家中如此的艰难始终支持我读书。但是在农村的其他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摩罗在《我是农民的儿子》中讲述的那些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家乡人物都活活的生长在我的周围。可以说,一个农民的一生的经历都是固定了的,他们大都不读书,就是有部分读书的也不过是小学毕业,能识字即可,然后等到十几岁的时候开始追随那些已经在外闯荡多年的父兄辈出外打工。这也许是他们一生当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可以走到大城市,看到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奢华天香的富人生活,这些就是他们老了之后最为丰富的谈资。他们在城市大都做建筑工地上的繁重活,或者去挖煤,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而且生命没有一丝一毫的保障。他们都是用最卑贱躯体换取那一张张沾满了鲜血和汗水的零零散散的钞票。他们在城市中用他们的双手建筑着高达数十层的金壁辉煌的大厦,但是他们自己却生活在最底层之中,遭受着城市人员的责骂和白眼。但是他们都毫不在意,因为他们认为相对于永远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感觉很幸运了。一般来说,在外打工七八年之后,他们会回到家中用他们这些年的积蓄完成自己的婚姻生活,并在自己的婚礼上,好好的奢侈一番。再过几年,孩子有了,自己就安心的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和妻子的热炕头度过余生,而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子则重复着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亘古不变……

在这本书中摩罗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最让我难以释怀也是最让我警醒的文字。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现在的摩罗已经是一个知名学者了,但是作为一个整日被冰冷的理性,没有血性的学术文字困守在书斋中的学者来说,他不但没有刻意的遗忘自己的农民儿子的身份,反而对那些已经走出的农村就远离自己黄土地血缘的学人进行了反思。摩罗认为那些走出农村家庭的年轻学人之所以在学术上研究大都与农村无关有表层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学术体制原因,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学术前程和生计,这些学人不得不转向其他领域。深层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那些早年农村的生活记忆大都是如此的悲惨而沉重,而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中最沉重的东西总是想逃避的。所以从宽宏的角度看,这些学人尽管没有直面他们的人生,也无可指责。读着摩罗的这样文字也让我感到一阵的羞愧,也让我开始警醒自己现在的生活,反思着我生活的意义。我更觉得无法原谅自己刻意的遗忘那些疼痛记忆: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

在这本散文集的前言中,林贤治先生说,在文集中,文人习惯的优越,闲适的态度是没有的,风雅是没有的,幽默也没有。但是勿庸置疑的是,这是为人生的文学。作为农人的后裔,在作者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父兄滞重的血液,他们的心依然为日日剧变着的家园而悸动。几千年来的田园牧歌式的文学,在这样的真诚与疼痛的回忆文字之前轰然倒塌。诗意化的农村文学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冷漠而矫情。

思郁

2005-12-25书于破碎虚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