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夏绿蒂•勃朗特的两本书,如果说《简爱》是漂浮在空中的话,那么《维莱特》就是实实在在的在地上。如果说《简爱》是满足了我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的话,那么《维莱特》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现实中真实的爱情夹带着遗憾。《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身影是多么的高大英俊,拥有贵族的气质,而在《维莱特》中,尽管保罗先生是那么的矮小黝黑,带着让人难以忍受的坏脾气,但是她他却有着最真挚的感情……这些对比都让我在欣赏《简爱》之余,更深深的喜欢上《维莱特》。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厚厚的书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在这一个月中,我的心情多变,受到困扰也看到希望,但是只要我捧起《维莱特》,我就能安静下来,进入露西•斯诺的世界。因此有时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我会好几天不去翻它,我怕我的思考会陷于停顿,我怕进入了维莱特就会忘记身处现实的困扰。但是总算幸好,我终于把它看完了。在这本书的最初我和叙述者一样更喜欢约翰医师——英俊体面温柔正直,由于我原先就知道她最后会爱上保罗先生,然后得到没有完结的爱情,所以我一直很不甘心:或许是因为后来约翰医师结婚了,叙述者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保罗先生。但是不然,随着我慢慢的看下去,保罗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视之下——其实他在很早以前就喜欢上了露西,而她却不知道,她更不知道她的命运早就置于在他的命运之下,从第一眼他把她留下开始。或许你会说,一个月断断续续的看,恐怕会前看后忘吧。我可以肯定,也许以前看书时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可是在看《维莱特》时却不会,我也不知道,总是鬼使神差的在作者的叙述中记下一些小事,而这些往往在一个礼拜或是更久以后都会在书中得到答案,那时我就会感到欣慰或是惊奇,同时也回味了一个礼拜前读到那个段落的奇妙感觉,因为作者从不刻意说明,只是我的好奇或是注定了让我记住这样的情节。如果说之前都是给了我惊喜的话,那么到最后我则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这本书的最后几十页,我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读完。因为当我得知保罗先生回国的船只将沉没时——“保尔和薇吉妮”号,这是一个多么不详的预言(见《保尔与薇吉妮》)——作者竟然这么残忍的让保罗先生坐上这艘船,我有时真的很恨她的无情和冷酷。她想给自己下所谓的命运的判决,但是这在她的现实生活中早就被上帝判决过了,因为她无力反抗,所以才会留下遗憾和憎恨。尽管我了解,却一时也不能接受,只是想推迟这样的结局。
和作者一样,最终我也爱上了保罗先生,尽管他有着缺点,但是他的优点更多于缺点。而“我”则是缺点比优点更多的人。书里的这段话清楚的表明了我们的心境:“那种从美貌中产生的爱情不属于我;我与之毫无共同之处;我不可能胆敢搀和到那里边去。但是,另外一种爱情:它在双方相识很久之后,胆怯地冒险闯进了生活中来,经过痛苦的熔炉和冶炼,打上了坚贞的烙印,用感情的纯粹而耐久的合金加固,由理智对它加以检验,到最后,按照爱情自己的制作方法,逐步精心制作出它自己的毫无瑕疵的完美的东西来。”
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个习惯,那就是在读到触动感情的地方总是会微微的皱眉,有时甚至是深深的。无论在哪里,我都不会轻易的谈论我看书时的感情,但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微微的皱起眉,以表达自己纠缠的心。在看《维莱特》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皱过眉了,课堂上、书桌前以及枕边,我都不能自控的去掩饰我的感情,有时当眉头深深的纠结在一起时我都不知道怎样去抚平它,露西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露西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尽管她取了斯诺的姓——snowe(像雪一样冷),但是她的伪装只能让她遭遇更多的不幸:她不能违背别人的意愿,她也不能争取自己的幸福;她不能反抗贝克夫人,她也不能向约翰医师表明什么,甚至在最后她都不能见一见保罗先生。“我的心都要碎了”终于她歇斯底里的呼喊,吓走了贝克夫人,也让我透不过气来。
夏绿蒂在写给出版商史密斯先生的信中说到:“反正总得在淹死和终成眷属之间进行可怕的抉择。那些慈悲为怀的读者……当然会选择前一种较为温和的命运——让他淹死,以便解除他的痛苦。相反,那些狠心肠的读者就会……残忍的、冷漠的让他同那个人……露西•斯诺——结婚。”当我看到以上夏绿蒂的那番话时,我便再不能自以为是的想象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因为这是夏绿蒂对现实的憎恨:在布鲁塞尔(也就是书中的维莱特)她不得不与埃热先生(书中保罗先生的原型)分手,她忍受着痛苦的煎熬,用创作来宣泄心中沸腾着的热烈感情,这样便产生了《维莱特》。至于应该要怎样的结局,我也只能留给别人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5:31:5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