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拥抱逝水年华《任年华逝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29:26
  • 75

周六的天空灰暗阴沉,如灰色的绒布遮住了阳光和云朵,适合蜗居在家中,***脆连床都不下捧起《拥抱逝水年华》从起床看到下午,天阴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经常看的咯咯笑起来,有时感觉找到了志同道合者,有时为那些逸事感到惊奇。

先说一下书名,我认为翻译的很到位,虽然与英文题目大不相同,但却翻译出了意境和中心思想。虽然英文题目一看就让人明了书大概是讲什么内容: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但中文翻译在传情达意上更胜一筹,还把Proust的书名《追忆逝水年华》放了进去,与书的内容也吻合。这本书应该算随笔,把对Proust的人和书的分析、思考展现给读者,把他的家庭、生平,甚至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都一一道来,并和《追忆逝水年华》联系起来,告诉我们Proust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从而引发我们对自身生活的思考。

我看书的时候喜欢找自己和Proust的共同之处,他一直体弱多病,多年卧床不起,而我周六几乎没有下过床,似乎一个状态。他对自己评价极低,三十岁的时候还一无所成,我也是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也不想三十岁我可以做出什么来。他非常敏感,不管生理还是心理,我也一样,饱受换季皮肤过敏之苦,敏感到需要自己强制用理性来控制,把思路拉回来。更本质上的相似是Proust经常强调的是“别太快”的生活态度和我懒散的特点很一致,不同的是他有当名医的父亲给他衣食无忧的保障。另外也和Proust一样经常陷入悲伤的情绪,积郁成疾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解释,不了解我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经常运动又看起来乐观的我怎么会那么容易生病。内心的消极用书中一个好听的词说就是“浪漫的悲观”,悲观是本能反应,表象的乐观只是自己在劝服自己,演的真了让别人和自己都相信了。不过,我还是很惊喜的发现自己的病和两个我喜欢的思想家得的一样,梭罗和帕斯卡。前几天,读书看到梭罗45岁就离世了,而《拥抱逝水年华》又提到帕斯卡也是因同样的病去世的,我竟然很荣幸和他们有一样的病,心想45岁应该可以活到吧,毕竟时代不同了。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会发胖了,现在希望我不会消瘦,这样就证明我还很是健康的。

不过,按书中的说法痛苦利用得当可以转化为智慧,Proust告诉我们:“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唯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悲伤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操练。每当感到悲伤时,总要寻找出口解脱,Proust的方式我很赞同,“当痛苦转化为思想的那一刻,痛苦加于我们的影响即随之减轻。”但悲伤实在是太主观的东西,除本人之外别人无法理解,那么解脱的途径也只有自己去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对自己就是一种历练吧。如果寻找的好,没准会像Proust一样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追忆逝水年华》。当初出版社的编辑们看了初稿都很困惑,不知道他罗嗦那么长是在讲什么,殊不知生活的精妙就在这种细致之中得以体现,如果每一天都不注意生活的细节,到了一天结束之时能回想起来的是什么呢?我怀疑会觉得空洞乏味。如同书中常引用的例子,把那些名著用新闻标题概括起来,谁都不会看出这些名著的伟大之处来,对人性的洞见和体会只有在深入刻画中才能得以体现。这种对照让我想起另一本阿兰德波顿的书《身份的焦虑》也提到过,新闻标题可以让人变得冷漠无情,彷佛那些悲剧与自己无关,但如果你深入到当事人的生活,你就会了解到这些悲剧的发生有多么复杂的背景,熟视无睹会被唏嘘感慨替代。只有敏感、想象力丰富的人才更容易体会。Proust的小说提供了这种体会的机会,如同很多画作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不起眼的美。书中建议去看看夏加尔的画,他以平凡的静物和人物为对象作画,如厨房的食物、瓶瓶罐罐,正在做家务的妇女和小孩。我们往往发现不了这些熟悉的食物有什么美可言,可艺术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艺术家用他们的眼睛帮我们重新看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书中对Proust如何转化痛苦有更详细的描述,非常有趣。

除了Proust的体弱多病、善感自卑让人印象深刻,他对语言的要求给我很大触动,甚至对自己产生了严重怀疑。他鄙视没有独创性的语言,曾经写信批评当时有名的作家的作品是陈词滥调,而他自己的语言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一个人的语言可以说是一个人个性的代表,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话,那么谈何个性呢?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好比面目模糊的人偶,存在的意义有多大呢?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自己语言很匮乏。如果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稀里糊涂的做个众人中的不起眼的一个也就罢了。但经常在想存在的意义或者证据,语言是一个方面,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交流是在有自己的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大家都只是在重复一样的思想,那么交流的意义又何在呢?我想现在不是想的多了,而是想的少了,而最缺少的是对思考的提炼,这需要用语言来实现。写字是一个训练途径,即使我一直在罗嗦,也总比不写的好。

书最后一章题目是“弃书不观”,如果我只是重复书中的话,也没有多少意义。我不赞同Proust奢侈的生活方式,不会像他一样闭门不出,更不会喜好结交名流,只是欣喜于发现了自己认同的一些想法,再拿来和其他人分享。我们的生活还是在书外继续,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像是和朋友交流一样高兴,这样的快乐得来的容易,何乐而不为呢?年华逝去是必然的,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少快乐和感悟。

======================================================

写于2008-1-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