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方哲学史(上卷)《MD,一口恶气,终于吐了出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28:11
  • 46

看完了《西方哲学史》上卷。

打算看本书,是因为一篇文章,说学MBA不如学哲学。像所有菜鸟一样,刚读到第一章古希腊哲学时就惊呼,哇塞,哲学真是高屋建瓴,哲学融会贯通天文、物理、数学的起源让人大呼过瘾,但一旦和神学结合起来,就和洗脑类似了,所以这个罗素同志才说“哲学是联系神学和科学之间的桥梁”,大概想用来让读者做好心理准备。

关于我最初的问题,已经找到部分答案,这个轮到看完全书再说,阅读本书的意外收获,是加深了对欧洲历史另一层面的认识。

从希腊哲学到教皇强权时期的经院哲学,哲学与神学、政治和社会的大综合,花费了千年的时间。

宗教,以古典希腊哲学为根基、借助了犹太人的旧约全书,摒弃它的种族主义和摩西律法中的障碍,在后期融合了叙利亚、埃及、巴比伦和波斯等诸国的神秘宗教。随即,原先希腊哲学的艰涩得到了调和,得到普及。

而后,基督徒又加入新柏拉图主义,使得基督教义最终和希腊哲学、犹太旧约全书、东方宗教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融为一体。

不过,如果不是延续千年的帝国罗马给宗教一种行政力量,基督教也无法像毒藤一样蔓延了整个欧洲和一部分东方国家,教会也不可能逐渐拥有一种强大的对皇权的确定力,让西欧的宗教也像古罗马一样,从共和制演变成为君主制。

皇权和教权的腾挪和交替也带来了几个世纪的人间恐惧:教会职权可以金钱买卖,教会的存在一度失去了道德意义,而成为一种商业机构,教皇对意识形态的统治力,让它能凌驾在皇权之上,成为教会权力膨胀的契机和砝码。

在读经院哲学这两大篇章的过程中,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整个被那所谓存在于时间之外的“上帝”抽了魂似的,没有了思考能力。记得中学时看过《荆棘鸟》的书,一天又快速扫了一遍电影。小时候那个神父拉尔夫赚了点我这个读者的眼泪,现在觉得,一个人主动选择放弃而去追随他的上帝,留下一个等了他一辈子的女人,压根儿不是什么动人心弦的东西。这人根本不是在他爱的上帝和他爱的女人之间摇摆,而是宗教和权力,他只是徘徊在两种欲望之间。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左右,那时候教皇领地已经在意大利统一后被迫退居梵蒂冈这口“井”划地为王,在整个欧洲已经不像中世纪那样拥有至尊的位置,但教皇在梵蒂冈这个微小精密的宗教心脏拥有超级管辖权,作为权力的象征有增无减,教皇、红衣主教这些符号背后的东西……唉,我这个无神论者既能理解,又不能。

一切在于你的选择,当你在只能二选一的题目中选了A,却为没得到B而后悔的时候,当你要做“神”而不是人的时候,我理解;当你还放不下人间烟火,让一个女人苦候一辈子时,观众我除了想到吐丫唾沫、揍丫一顿再也想不到别了。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某种神职人员,才能让一个凡人在事业和婚姻当中二选一,真是毁人不倦。

黑暗的历史总会翻开下一个篇章。

罗素总结说,古代的罗马帝国未能灌注理想,教会也未能把“理想”化成现实。在近代哲学的开端总算出现了可喜的现象:教会的威信逐渐降低,科学的威信逐渐提升。科学技术需要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大量的个人进行协作,趋向于反***主义和反个人主义。国家代替教会成为了支配文化的统治势力。

教会威信宣称自己的论断绝对真实,万年更改不了,科学认为自己的论断建立在或然性之上,按尝试的方法提出来,认为难免要修正。科学不像宗教,它在道德上保持中立,它保证人类能做出奇迹,但又不告诉人类该做出什么奇迹。

“技术给人一种能力感,人类远不像从前那样任凭环境摆布了。精神的枷锁一旦打开,在艺术和文学中,即将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MD,一口恶气,终于吐了出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