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血色湘西从儿女情长到家国大义——读小说《血色湘西》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21:03
  • 72

从儿女情长到家国大义

——读小说《血色湘西》

文/王来扶

风靡2007年年底的电视剧《血色湘西》,以其独特的地域民俗色彩、传奇故事,以及对中日雪峰山大会战最为惊心动魄的描写,再一次将“湘西剧”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而上一次的高潮,却是十多年前的《乌龙山剿匪记》——该剧无疑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多成功电视剧者,均有一本出色的小说做基底,如《围城》,如《尘埃落定》,而《血色湘西》不同,它是先有电视剧,才有小说,而且同名小说直到电视剧播完将近一年后才出版,个中曲折,大概也只有小说作者黄晖才知晓吧。手上翻着这本小说,心里却有些忐忑,因为担心作者在市场化的压力下,创作出的作品如当下市面上滥竽充数的所谓“影视小说”。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之前种种顾虑全无道理,《血色湘西》同名小说并非电视剧简单的改编,即:《血色湘西》并非剧本和小说之间简单的文本转换。



小说《血色湘西》有个马尔克斯式的开头:“穗穗后来才晓得,那个夕阳红得赛枪缨子一般的黄昏,是民国二十八年的五月初二……”,小说似乎从穗穗的视角,进入了一个追忆往事的时空,其实不然,是林湘君在湘西目力所及,看到并感受了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湘西,宁静,画一般的青山绿水,山里清纯得仿佛洗过一遍的空气,犹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

湘西自古因交通不便而闭塞,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单就风景而言,湘西的风景不可谓不美,单就人情而言,湘西人不可谓不纯朴,且其彪悍、血性的一面,在诸多文艺作品也有所表现,《血色湘西》也如此,只是它与众不同的是,它塑造了一群“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湘西“竿民”,而这正在它高于其他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的地方。翻开历史,无不发现湘西就是从“压迫——反抗,再压迫——再反抗”这样一个历史圆圈中走过来的,他们所反抗的是当时汉族当权者:公元939年,溪州(今永顺)刺史彭士愁率领锦州、奖州、溪州少数民族万余人,反抗楚王***统治;公元1795,“乾嘉苗民起义”爆发;1935年至1937年间永绥、凤凰、乾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屯运动”,这次斗争结束了自清嘉庆以来盘剥湘西各民族人民一百多年的屯田制度。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的烽火弥漫全国,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地投入这场战争,湘西人也不例外,1937年嘉善保卫战是以湘西子弟为主的128师主力,《血色湘西》中的“雪峰山大会战”发生在横亘湘西境内的雪峰山。与以往湘西苗民反抗汉族当权者不同的是,这场战争,抵抗的是外来民族的侵略——日本帝国主义。

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湘西,沈从文可其贡献不可谓不大,现代都市人旅游到湘西,大多也是因为看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想寻得些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后来文艺作品中,特别是影视剧的影响下,湘西给当下的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个“盛产土匪”的蛮野之地。但小说《血色湘西》完全抛弃了以往文艺作品中对湘西土匪的描述,创作了一个男女之间恩爱情仇、最后上升到家国意识的故事,这是否是作者对“湘西土匪”的“翻案”?究其深意,不能不对作者黄晖做一番介绍。

黄晖,《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编剧,2007年,这两部电视剧在电视上大放光彩。一部是有着浓厚地域色彩和民俗情调的电视剧,另一部则是关于教育大计的电视剧,如果将这两部剧的内核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由其文推至其人,让人不得不感受到黄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何为家国情怀?那就是透过作品,强烈地感知作者本人对铮铮血性的景仰,对恶的鞭挞,对美的讴歌,对家和国的挚爱。用黄晖的话来说,《恰同学少年》“大雅”,而《血色湘西》“大俗”。“大雅大俗”只是表象,骨子里流淌的是数几千年来中国人血性的一面(无论是《恰同学少年》中的“***”、“蔡和森”等,还是《血色湘西》中那一群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湘西竿民)。

在小说《血色湘西》中,写了“长沙会战”,也写了“常德会战”,但真正的落脚点却是“雪峰山大会战”——中日最后一场大会战。雪峰山大会战又名湘西会战,也可称为芷江保卫战(日军发动此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威胁日本本土的芷江机场),据史料记载,历时两月,终以日军溃退邵阳而告终,此次会战共击毙日军一万两千多人,伤两万多人,而中国军队牺牲七千多人,伤一万二千多人。冰冷的数字,但里面含藏的惊心动魄又有几人能想象!在小说中,没有对雪峰山大会战做过多的正面描写,但冰山一角,足可窥见战争之残酷。在那一刻,湘西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湘西,湘西人已不再是居住在湘西的土著,他们是一群中国人,一群手拿汉阳造步枪、鸟统、长矛保卫家园、保卫国土的中国人。



作为生命个体,不过历史长河中一微小尘埃,但一旦作为社会剧烈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的追思。壮哉,《血色湘西》。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61573&PostID=154386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