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延森先生遁世记《对“价值”的探寻及其后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09:35
  • 82

从题材上看,海因的《延森先生遁世记》跟聚斯金德的《鸽子》(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5170/)颇有共通之处: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不怎么交际,龟缩在自己小世界里的人。两个故事的区别在于,《鸽子》的主人公约纳旦起先带着一种偏执狂式的紧张逃避着包围自己的大世界,而延森先生则是对一切抱有怠惰的态度,不积极却也不拒斥地投入社会生活。换言之,约纳旦此时没有入世的意愿,而延森先生的“问题”似乎仅仅在于他缺乏与他人打成一片的能力。但是,随着一起突然事件的发生,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约纳旦终于克服心理障碍,投向了其他人和这个世界的怀抱,而一向无可无不可、看似十分柔顺的延森先生却决绝地选择遁世,选择去过纯粹属于自己的生活。

对于延森先生来说,生活中充满了不解之谜:他并非完全不愿跟人交往,只是从来找不到能引起别人共鸣的话题。别人的话题对于他来说太宏大,他的话题对于别人来说太琐碎。他并非不热爱女性,只是不知道怎样同女性建立恋爱关系。在人生唯一的一次艳遇面前,他惊恐地退却,因为它似乎只可能告诉他“性”是什么——这他本来就知道,而不可能揭示爱情的奥秘。他木讷而笨拙,长期对这个多数人能游刃有余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感到不知所措。

上大学时,延森先生因为一个能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理由退了学——他对选课一事深恶痛绝,不理解大学为什么不能像中小学那样为他安排好课表。这一看似荒诞的行为将成为读者理解延森先生行为的钥匙。在丢掉工作之后,延森先生终于有了大把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他开始意识到某种荒诞。他没有足够的教育背景,按单位规定不能被提升,而单位的另一项规定则要求像他一样工作了十年的员工必须得到提升。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根本没有升职意愿的延森先生成了牺牲品——因为他不能被提升,所以只能被解雇。这一切不由让延森先生产生了强烈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由此读者开始理解延森先生当年退学的原因:在他还没弄清自己为什么要通过上大学来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时,他就已经浑浑噩噩地随大流进入了大学并被告知,这是他的选择,他要为此承担责任,要慎重对待自己自由选课的权利,自主筹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等。这种根本上源于不自由的“自由”让他不堪重负、厌烦透顶,最终落荒而逃。总之,一些对他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事情往往会让延森先生困惑不已,因此他在适应生活方面始终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即使是在工作十年之后,延森先生仍然保持着初见这个陌生世界时的惊愕和无助感,仍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继续生活。

失业之后,延森先生在百无聊赖中开始研究电视肥皂剧的意义,因为它们看似完全不具备任何意义。他的研究结果是,这些节目传达的不是“意义”,而是“价值”——人“应当”怎么样活着之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价值是否具有普适性,或者更直接地说,它们是否适用于延森先生本人。在这些广受宣扬“标准价值”面前,延森先生看到了自己的“不正常”:他既不积极进取,又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兴趣,还没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但是现在,延森先生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不正常”,不再将其视为某种消极负面的东西,因为它毕竟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不快或者不幸。正如延森先生后来理直气壮地对一位社会成功人士所说,社会上既然一定会存在失败者,为什么又要求每个人都要将成功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呢?为什么这个标准不是达到中等或者平均水平呢?为什么成功者的洋洋得意被看成充满自信,失败者的心平静气却被看成自欺欺人?从现在开始,延森先生要身体力行地充当一个“幸福的失业者”。可以想象,这番“不求上进”的言论肯定会让成功者大为不解甚至不悦。后来延森先生又发现了所谓的“表象世界”,看到了人们多么容易受到“价值”的操纵:人们醉心于媒体为他们呈现和规定的故事和画面,认为这些都是自己亲历的、重要的,却对直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

这些发现终于让延森先生开始对“价值”进行反思并不再对他的生活感到茫然。对于一些人来说,别人大都遵从某种价值就能成为他自己也以此为行为准则的理由,接受并热爱“标准价值”是他们面对生活的自然反应,但是延森先生并不属于这些人。他过去之所以觉得生活如此没劲是因为他一直既没能将“标准价值”成功内化,没有将毕业于名校、挣大钱当成是终极追求,也没有确认并遵从属于自己的价值。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的毕生疑问也就迎刃而解,现在,他接受了自己的独特,开始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但他没有宣称它比别的价值观更好,而只是坚持它存在的权利。

写到这里,故事似乎有了个一个美好的尾声,但海因显然是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所以故事的结尾是:延森先生因为在别人面前介绍——尚没有强迫别人接受——他的独特价值观,并自愿远离传播主流价值的媒体,而被别人认定为疯子——尽管他是这样的温和和无害。这就是延森先生为他的遁世付出的代价,它说明了个人抵御群体的同化是多么的困难。假如你觉得自己是胆敢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请你首先阅读一下这个故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