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5:04:47
  • 77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第8期的时候,我仰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做牵引。看着看着,两颗不争气的泪水从眼角流下来,流进耳朵里。我不知道旁边的病友有没有看见,赶紧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一期的封面标题叫做《这是好的教育吗?——走近华德福学校》。我想这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如果这不是好的教育,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教育呢?或者说,这是我盼望多年,而从来不曾梦想到过的教育境界。又或者,我本身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绝不敢奢望居然会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存在,这是超出我这样一个主流体制内部的教师的全部想象力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尝试做一些和当前的教育模式格格不入的事情,主要意图是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主要的方式,就是看一些蕴含了普世价值的,培养人的爱与同情的电影和书籍。可是一傅众咻,我个人的努力的并不能改变多数孩子们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不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幸福,让他们生长出追求自由的力量。多数时候我觉得很无力。

尤其是,当我自己的孩子来到世界,当他茁壮成长,而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主义幼儿园的时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可是我不曾梦想到,确实有这么一种教育,有这么一群人,能抱着无限的善意,来看待人的成长。所以,当我看到华德福的课堂实例,看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看到郁宁远、黄晓星他们筚路蓝缕的建设华德福第一所学校,内心的感慨无以明之。于是,我被华德福老师那种真诚的善意,那种将人作为人的敬畏,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被教育所感动。在此之前,你或许可以想像,我们也曾经可能在课堂上做蛋糕,但是你不能想像,华德福学校的做蛋糕,是一件蓄意为之的教育事件,里面包含了全部的华德福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全部的词汇不足以我用来形容这种成人对孩童世界的细心呵护,以及华德福对孩童世界本身逻辑的尊重。

在我看来,之所以华德福不诞生在中国而诞生在基督教国家,乃是因为他们的宗教情怀里,有一种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之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恩宠。所以我了解为什么他们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因为这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他是属于上帝的,最终他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宗教背景,我猜是华德福教育理念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根源。跟西方的政治制度一样,宗教是一切基石的基石。

而我从吴蓓身上也看到这样一种东西。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但我看到她对教育确实有一种近乎宗教情怀的虔诚。之前,我喜欢吴蓓翻译的甘地,《圣雄箴言录》和《圣雄修身录》,一段时间我一直放在床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愿力成为这样的人,但甘地、特雷沙修女,乃至史怀泽,让我晓得,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之上,尚有超越的可能,尚有彼岸世界的存在。所以,即便我不能投身到华德福,即便我的孩子不能进入华德福学习,我也感到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可以眺望的参照。



并且,华德福乃是在一个有着民主传统的国度里才能诞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因为,华德福追求的是每个个体的平等,都享有上帝赋予的发展的权利。因此,华德福才这样以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为重,才这样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也就是说,受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均等的发展的机会,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力。因此,在华德福里,才没有我们习见的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当一个孩子富于攻击性而喜欢去攻击别人时,老师会抱着他,知道那只是心里面起了一阵狂风。所以,华德福里面你看不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诅咒,你也看不到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虚拟的幸福的许诺,因为,在华德福里,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乐和进步的一天。

这里我想回应一下某些对华德福教育的质疑,有一些不了解华德福的朋友,认为华德福是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孩子们,中国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这个社会,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华德福出来的孩子,还能适应这个中国式的生存环境吗?我想说的是,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请你把你的孩子送进社会主义小学,让他学会在告密中慢慢长大。当然,也有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了异类的。其次,华德福当然不是世外桃源,华德福用爱的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最终将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人类。这已经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明。



因为,华德福也是对之前的教育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结果。吴蓓翻译的《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一文中所说,那种将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模式,恰好在事实上不能发挥人的潜能。所以,就像哈耶克对于社会主义的谬误的批判一样,哈耶克认为他批判社会主义不单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基于一种事实判断。华德福也一样,华德福之所以将人的创造性看得重于一切,之所以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漫长起来,一方面固然基于一种对孩子的属灵的神圣属性的敬畏,另一方面,也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的科研结果,即,过早的开发孩童的智力,甚至是一种对孩子本身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疯狂的在做的,7岁的时候,逼着他去理解10岁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戕害又是什么?



感谢李玉龙、小狐、吴文冰,让我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这本杂志今年以来最好的一个专题。也感谢黄晓星和吴蓓,以及所有华德福的老师,他们是爱的思想传播者,是爱的教育的实践者,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们叫我知道尚有教育的星空可以仰望。

感谢首次向我推荐《解放孩子的潜能》的网友shukehebeita。

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

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吴蓓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