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前,黄帝在后--“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52:33
  • 95

作者:西闪

□思想光谱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他们抗击金军,抵御蒙元,并不基于民族情感,而是为了大宋王朝。他们是忠臣烈士,大宋的“帝国英雄”,却不是民族英雄。事实上,要到十九世纪,人们的民族意识才逐渐强烈起来。1919年,《凡尔赛公约》第一次将民族权利列入其中。直到那时,民族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才得到普遍认可。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民族的产生与人们的受挫感密切相关。正是专制统治和殖民压迫让受到伤害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并且一开始,民族与民族主义就殊难分开。于是,以民族主义定义民族就成为学者们的便捷方式。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Gellner)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而非相反”,而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政治原则,这一原则确定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应该一致”。

不少学者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说法。例如,休·特雷弗—罗珀发现,苏格兰短褶裙不但不是苏格兰人的传统装束,甚至在十八世纪之前根本就不存在。1727年,一个英格兰绅士发明它,不过是为了方便他雇佣的苏格兰工人进行伐木和冶炼铁矿石等生产活动。恰恰是英国***对高地人的压迫使这种褶裙变得越来越不平凡,最终成为民族传统的象征。

今年清明,黄帝陵前举行八千多人的公祭活动。此举似乎证明,黄帝作为民族传统象征,地位至高无上。可孙隆基在《历史学家的经线》中却讲述了黄帝的“发明”过程,尤可佐证“民族主义创造民族”之说。

孙先生发现,中华文明源于黄帝,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不过是二十世纪的产品。春秋之前,《诗经》中不见黄帝,春秋时期《论语》、《墨子》、《孟子》中也没有黄帝,直到战国时期,才有黄帝的传说。汉代之初统治者喜好道家学说,黄帝与老子并称“黄老”,故而《史记》中将黄帝作为帝系之首,但也仅此而已。到后来,黄帝成为方术的守护神,其地位实在一般。直到1900年,通过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鼓吹,黄帝与黄种人之间才扯上关系,随之而起的是全国各地汉民族主义者掀起的树立黄帝为共祖的运动。1903年,革命党机关报《民报》第一期刊出黄帝画像,图下的说明写的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自此,黄帝作为民族国家的奠基者形象基本确立。

为何默默无闻的黄帝短短几年间就大红大紫?不能不说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而人们为什么选择黄帝,而不是其他偶像?有人指出,这多半是因为法国学者拉克伯里的学说传入日本的缘故。这位学者认为,黄帝是两河流域的君主尼克黄特(Nakhunte),此人率领巴克(Bak)民族东迁,途经昆仑山,辗转来到中土定居。而“Bak”的意思就是百姓,即汉民族的前身。这一学说既然指汉民族源自强势的白种血缘,当然为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乐于接受。故而袁世凯时期的国歌唱道:“华胄从来昆仑巅……”联想到近来有人称耶稣是颛顼的说法,不得不感叹民族主义的创造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