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隐秘的火焰《■ 贵圈儿真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51:26
  • 85

我对八卦的好奇与求知愿望在这本书里落空了。作者严肃的书写语气,迫使我不得不将本来松垮的阅读姿势调整至正襟危坐的学术研习。因为,昆汀贝尔似乎更愿意给这本小书建立起一种理性思辨的基调,至少也是理性思辨的表象,而非单纯的套套血缘关系的近乎,以过来人的忆旧姿态写写被遗忘的旧人旧事迹。

只是论述线条的紊乱,让人经常在作者的胡乱调头和任意带领下走丢。我怀疑昆汀贝尔对自己的书写方向起初便不够明确,甚至下笔之前就决心了“写到哪儿算哪儿”。

作者先用一个导言的篇幅来铺垫了这个圈子的无辜,他举例出社会舆论加之于这个圈子的种种谬见,他想扳扶布鲁姆斯伯里在历史中一个更清晰正确的位置,于是首先制定了几个进攻角度,可能是打算在后面的论述中逐个加以击破。不过后来的攻打火力并不怎么集中,甚至常常打到一半,就顺着某个临时出现的话头跑歪,绕来绕去,以至于后来索性忘了再绕回头去。

为了表示布鲁姆斯伯里这个圈子脱离了任何宗教、政治、社会、甚至学术的性质和功能,也不沾惹任何功利的色彩,昆汀贝尔给了它一个这样的定位: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纽带,只是物以类聚式的友情。

他界定了这个多成员的集体,因为它无章程、无纲领、无党派路线、并且无规定领导者,所以并非一个“团体”,仅仅只是个“圈子”,甚至称不上一个组织或者派系。这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无序的,而非粘着的,用来维系这个圈子的是一种个性、品位、气质和艺术文学观念上的接近、类似和认同。

作者还冗赘的交待了弗吉尼亚与薇妮莎的父亲的一些出身经历,那个章节中的一些叙述看不出与后来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形成和发展有太多更深刻或直接的关系。我分析他的意图可能是为了突显出后来圈子风气之大胆开放的合理性与可成立性——在一个乏味而刻板的父亲的影响下,两个女孩子似乎理所当然要出于逆反的离经叛道起来。当这名父亲过身之后,两姐妹迅速从当时的高尚地区海德公园门搬家至布鲁姆斯伯里的戈登广场46号,这种看起来有失体面的举动,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姿态、一种宣言——她们从死气沉沉的上流社会出走,一去不回。原本可能在极端压抑的、维多利亚式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中慢慢枯萎下去的女孩儿们,因为意外到来的自主和独立,而有机会无所顾忌的鲜活起来。

作者还非常含蓄的为这个圈子轻描淡写出一层“性自由”的底色,欲语还休的暗示出“贵圈真乱”这层含义。

于是,由此引出了“布鲁姆斯伯里的女性主义”这个话题。作者写道:“我怀疑是否有任何一个团体在抛弃性的禁忌时如此激进,对此我不敢肯定,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从前从来就没有一种道德的冒险,女性和男性在其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此意义上,布鲁姆斯伯里是女性主义的”。

我想,这是我在整本书当中真正,且唯一吃出的一点营养。尤其是作者解读到“19世纪的女性主义是清教徒式的,希望看到男性天生的权利受到家庭的自然约束,而布鲁姆斯伯里的女性主义则是自由论者的女性主义”。由此角度看,后来甚至如今的女性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常是表现出倒退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