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忧郁的热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对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50:27
  • 72

关于书的故事

1980年代末的一天,有一位诗人得意地向他的朋友们出示他从台湾带来一本繁体字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他声称这是他所见到过的最伟大的散文作品。等朋友们散去之后,他发现这本书已经不翼而飞了。他怀疑是客人中的某一位做了“孔乙己”,但没有人承认,于是,他强行挨家搜查。终于在一位嗜书如命的诗人朋友的书架内层发现了这本书。面对人赃俱获的事实,那位朋友却凛然说:如果你把这本书拿回去,我就与你绝交。诗人在经过痛苦的内心抉择之后,终于认定维持诗人之间的友谊比占有一本书籍更为重要,于是决定让那位朋友留下这本书,但条件是“自由共享”。

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往往让我们望而却步,然而这样一本让诗人们陶醉的人类学作品却少了几分晦涩,多了几分亲切。只要你喜欢文字,或者热爱生活,你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一些似曾相识的思绪。这就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

不得不说的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 出生于比利时一个法国犹太艺术家家庭。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当今欧美学术文化界的显赫人物。

他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对绘画、文学和音乐均有较高素养,尤其倾心于音乐,他后来的人类学著作都打上深刻的艺术烙印。对西方文化和思想产生全局性影响。50年代至80年代主导英国、西欧及美国思想界,影响遍及社会科学、哲学、比较宗教、文学及电影的结构主义研究。

他获得了人类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包括法兰西学院院士、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人类学研究院名誉博士,保罗佩利奥奖、赫胥黎纪念章、美国威尔纳·格林人类学基金会“韦金”奖、法国全国科研中心金质奖、伊斯拉莫斯奖获得者。

他长于社会与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亲族关系、宗教及神话尤有独到见解。代表作有《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5)、《结构人类学》(上卷1958下卷1973)、《图腾制度》(1962)、《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导论》四卷(包括《生与熟》、《从蜂蜜道灰烬》、《辽阔的视野》)。

列维斯特劳斯今年一百岁,对于我们来说,他自己已经化身为一个符号,一个忠诚于心的学者的精神支柱。当你徜徉与陶醉于浩瀚的人类思想史,列维斯特劳斯留下的深刻烙印,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坎,你必须解读与审视这位思想的巨人。且不论他与萨特的论战谁是谁非,也不去关心他的结构主义学说是否过时,至少没有人会去否定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20世纪30年代,他为寻找印第安人的足迹,从法国远渡重洋来到巴西。没有瑰丽的异国风情,只有凄苦的土著人与浮躁而机械的圣保罗与里约热内卢。古老悠久的文明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殖民者强制植入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即使坐着魔毯逃离南美这片抑郁的土地,去到亚洲的印度、去到人口稠密的欧洲,每一处的人类似乎都没有停下来反思,而是不约而同地陷入一种不可挽回的漩涡之中。一个人类学家的职责是什么,是为了了解他人,从而了解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逻辑统治全人类也不是隐退到早已消逝的“黄金时代”。

列维斯特劳斯在亚马逊流域的吊床上思考过,在行动缓慢的牛车上思考过,在卡都卫欧人的男人会所里也思考过。他不得不像土著人一样回归一种极其原始的物质文化,他不得不摒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借助牛车与独木舟,他不得不面对热病,面对孤独,面对死亡。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人类学家,他得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谁又能体会一个与法国隔绝的十年后重新回家的他,所感受到的物是人非。这是一场博弈,如果他没有作出被别人认同的作品,他也学将永远无法回归主流学界。

也许只有流淌在他的脑海里的肖邦作品第十号——钢琴练习曲第三号最能刻画出他内心的感受。他已经不需要像德彪西、像瓦格纳那样的激昂的英雄式的美与全面性完整性的刺激,才能引发某些情感:一点提示,一点隐喻,某些形式的一点提示,就已经足够。大多数人说列维斯特劳斯的作品太艰涩,因为他的造诣远不止于学术的探究,他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的营养,构建自己的“神话学说”。他用一双可以美的眼睛,去创造具有启发性的美学思想。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为,或许在某一天才能突然跟这位老人隔着时空进行交谈。

在一片干涩的学术作品中,在文化迥异的东方世界,与列维斯特劳斯进行对话,我想不得不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漫漫长路,才刚启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