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且听风吟《村上,谁来证明你的孤独》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49:34
  • 74

从来不轻易将自己的肤浅示人。倒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像小李飞刀里的天机老人,到底会不会武功,他不说无人知道,除非沉默也是一门武功,天下无敌。然而我倒是乐意把自己对村上理解的肤浅暴露出来,没有彻底的肤浅,只有彻底的无知。

像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我是从读挪威的森林开始读村上的。最初读的是挪威的森林的封面。那是初一时,班上的一个女生用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的封面作包书皮,包在一本教科书或者资料书上。我借过来看,封面上那一段话我只记得三个关键词:绿子,直子和青春。总之是勾起我看书的欲望,只是我们那里乡镇闭塞,找不到。直到高中时才算看到,也是一女生借给我看的,为何女生会喜欢这本书倒出乎我的意料。我看不明白,那时热血方刚,对书里的性描写特别在意,除此之外没看出什么来。如果勉强说真看出点什么来,是熟悉了林少华翻译的语言,以至于后来一看村上作品就毫无隔阂地开始阅读,沉入其中。

待到在挪威的森林里看出感伤来的时候,我的青春已不再年少,知道了许多事无可挽回,也经历过了别人的死亡。我说的感伤,是感到了哀伤。这种感觉只是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想象激发出来的,是属于我自己的私有财产。对我而言,经历的苍白和感情的单调并不是我孤独的借口,我需要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来映照现实。现实是贫穷,小说中出现的场景,如书店、咖啡店和音乐离我遥不可及。爱情也是,我实在不想提爱情二字,而实际上爱情才是让人觉出孤独和哀伤的由头。所以我开始感到了哀伤。

无论渡边,鼠的朋友我还是初君,他们所拥有的能称之为爱情么。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我坚信,他们的成长是一样的,目睹许多人的死亡,目睹时代的变迁,他们生活在黄金的20世纪60年代。所有主角都是同一人。既然如此,省去许多麻烦,主角只有一个,就是“我”,是村上。

看且听风吟之前,我越来越觉得我的生活倾向于小说化,也就是越来越不真实。不现实,比如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六指的少女,开始猜测她的过去和未来,想写一篇小说,我是说在看且听风吟之前,还不知道村上写的四指的少女。她们都很正常,很自然,她们会觉得孤独吗,会觉得多余吗,未必。

还是在我看且听风吟前,有一个朋友,在凌晨的草地上我和他谈到初恋。他说得隐晦而又多情。其实只是暗恋故事,说破了反而不美,都说青春无悔,无悔谁的青春。后来他写成小说,写成许多文章。他不断怀念,怀念失落的过去与现在,我说你干嘛现在不去找她,他摇摇头。生活总是继续着的,风也继续吹。

但我们也成长着,改变着。目睹身边朋友的悲欢离合,日渐孤独。

有许多朋友分手,分手的理由不提,人和人之间到底是有距离的,每个人都孤独。也有结婚的。生儿子的。以后总会有死亡的。

有一夜和朋友去珠江边,都是些失意的少年。有两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江上,江水渺渺茫茫。说的都是些少年情事。一时兴起,对着寂寂的江面空空地喊一声:我爱你!而那个你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们只是孤独得发狂了。

特别像小说的是,有一晚和一个朋友在天亮之前在华农散步,她唱着歌,然后我们看到有人在湖边钓鱼。显然是小说才有的场景。荒诞而美好的容易记取的场景。在凌晨的湖边钓鱼的人也会孤独么。

有更多像小说的场景,如果我的生活像小说,像村上的小说,我必定不是主角。我是小说里没有出现的那个人,不说话,自闭。我必定孤独,写一些夸大其辞的文字,一旦说话则口不择言,所以我沉默。

看了且听风吟后,才知道,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就如同不停是风的常态。如果世上只有风的存在,那么我们只有把风当做一首歌去听,才不孤独。

有个朋友有在我博客以初君的名字留言。我只想补充,有时候我们的青春就是一场西伯利亚癔病,平淡地生活着孤独着寂寞着,有一天就突然向太阳以西奔跑,那里有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才会去远方,所以我们才会去青海湖。

回来之后也没有改变,你就是生活,你既然改变不了生活也就改变不了你自己。

装腔作势说这么一大段废话,回到主题,谁来证明你的孤独,村上。我肤浅地说,我只能用我可怜的青春来证明你的孤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