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微的哲学《“微”的化境与画境》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48:12
  • 84

“微”的化境与画境

如何赏析麦子的新作《微的哲学》

《微的哲学》终于出版。从1997年麦子组建“微”乐队,再到2003年“微”的思想在麦子脑子里着床,到今天她顺利剖腹产分娩(其间动过几次胎气),中间倾注了麦子太多太多的心血,也饱含了朋友们的殷切期待,“微”哲学作为一个理论,一个麦子的骨肉,开始行使她神圣的责任了,所有善意的灵魂将就此得以正名。作为朋友,我们亲眼见证了麦子作为一个母亲的艰辛,所以现在只有祝福他——一切安好,母女平安。

正如人类只有“发现”,而不可能“发明”一样,麦子,他窥视到了“微”这个天大的公开秘密,是伤疤和苦难让他发现了“微”,感受到了“微”,他不敢独享,不敢怠慢,决定把它加以整理,公布于众。我以为“微”的哲学是一种意会的哲学,语言只是一个必要的注解而已。你说她通俗易懂,对,因为她就在那里静悄悄存在着,一刻都没有离开过,从有万物以来;你说她晦涩深奥,对,因为她实在太博大,需要用一颗善意并且清澈的心才能感知得到。“微”哲学是麦子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大地,以及他生活至今所感知到的一切所回报的拳拳赤子之心,这是一种无上的敬畏,这种敬畏在书里是万物对万物的态度,是“朋友见面时心里说一声‘你好’”,如此解释“微”之于麦子应该是最言简意赅的。下面,我将在这里对《微的哲学》从思想和读本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微”的哲学首先是善意的哲学,这种善意简直就像宗教的终极教义,“微”的思想里面有两个关键词:“温暖”和“无痕”(相对于“有痕”),他们是相悖的关系,读者可以从这两个反义词里领会“微”的含义。“微”里面有人本,但是却不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微”里面有存在,但是又不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微”是所有善良的主义,但是她又不是主义,因为“主义”二字对她来说太冷冰冰,太干巴巴,太“有痕”,太不“温暖”。

关于“温暖”文中有这样一些类似棒喝的叱问:“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体温,为什么没有温暖?”“所有的人,不管你在干什么,你活着都是想得到‘温暖’,那么,你为什么不给别人以‘温暖’?”……这些振聋发聩的提问让我们对“温暖”重新警醒。 “温暖”二字就像一把钥匙,或者就像一个引信,只有先理解了她,我们才能理解“微”,她是通向子宫的通道,是通往天堂的阶梯,是去往香格里拉的唯一之路,是享受豁然的前提,“‘微’、‘温暖’——它们是一体的诗意”。“温暖”是“微”的形状,是“微”的性状,是“微”的气味,是“微”的状态,是“微”的质感,是“微”的色彩,是“微”的绰号,是“微”的职责,是披在“微”身上的小棉袄,是“微”留给万物的印象,是万物善意存在的一个铁的见证。

关于“有痕”,举两个例子,佛教里有“身”“口”“意”三种恶业,这些恶业其实就是人类的“有痕”存在,人类去除了这些“有痕”就会“温暖”,也就展现了“微”的“无痕”本相;基督教里让人时刻懂得忏悔,让人时刻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罪,也就是时刻注意到自己的“有痕”。这些例子无不在证明,世间万物本来是“无痕”的,是人类一些原欲在不加任何管制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就像人的身体本来是干净的,是健康的,是“无痕”的,一不留神,有了病症,开始“有痕”,于是西医用“杀毒”来让身体回到“无痕”;中医用“解毒”来让身体回到“无痕”,这一杀一解都是温暖的,让人达到“微”。我们很容易能明白身体的“有痕”和“无痕”,我们想尽办法把我们的身体变得“无痕”的目的,却是为了能让世界变得更加“有痕”:战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犯罪……等等浩如烟海,这些都让我们离“无痕”很遥远,更别提“温暖”,更别提“微”。一场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瞬间失去了那么多的兄弟姐妹,我们接下来用行动让灾难变得“温暖”和“无痕”,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悲伤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和逝者的心灵开始“有痕”,我们唯有用温暖的祈祷来让逝者放心的飞向极乐世界,飞向另一个“微”的世界,让一切回到“无痕”。所以,“无痕”是万物最初也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微”。

当明白“温暖”和“无痕”的真谛之后,我们就懂得自重和自谦,就懂得尊重万物,就懂得自身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这是达到“微”之化境的第一步,真正的和谐状态,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直到“法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当今天我们看到物质文明最终的虚妄真相,开始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之后,“微”之哲学将是一个最好的范本。

我一直喜欢麦子诗化的语言,不讨巧而且绝对新颖,他可以不用吹灰之力就发明一些词语、短句直至格言之类,让你在惊讶的时候忍俊不禁。我最早接触麦子的文字是他的短诗,那是一种鬼才的智慧,因为思考方式的独立,所以会剑走偏锋;而麦子的长诗却幽暗深邃,绵延肃穆。再后来我拜读了麦子的长篇小说《流浪的麦子》,平心而论,麦子那种灵光乍现的才华并不适合驾驭一个缜密的长篇小说,所以读《流浪的麦子》时你无法享受像其诗歌一样的酣畅淋漓(当然这和麦子在创作时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有关系,我亲眼见证了麦子如何忍着内心的剧痛用痉挛的身体完成了它,时间是7年),而读这本《“微”的哲学》不会了,你会陷入麦子童话般的意象王国里,是的,把道理告诉别人有N种方式,干嘛不取最干净的那一瓢饮?童真最干净,所以书里的语言和意境就是童真。《微的哲学》作为一个文学读本是对话体,也是童话体同时也是思辨体的小说。麦子是从一位诗人变成一个“哲学好手”的,所以麦子的语言风格向来微观中见宏观,宏观中又有微观,“可以九天揽月”可以“渗入核内”。如果你阅读够仔细的话,你能从麦子与万物的对话中体会到《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参悟后的语气,这是一种平等和善的语气,是放下屠刀后的轻声细语。麦子还不惜用打油诗来弱化其哲学理论的严肃性,比如:“波渺渺,柳依依,萋萋芳草碧天齐,猪耳摇,猫儿跳,奔蛇伏野芍药居”,这种弱化并不刻意,因为“温暖”是需要贯穿始终的,让人读起来轻松温暖是相当必要的,故事里每一个主角的出场都是一个童趣的乍现,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理论的开始,这种安排不仅仅是文学语言的技巧,它首先是作者心灵的聪慧,这些主角都是“微”的一个个客观存在:昆虫、兽类、石头、花朵、芭蕾舞、云朵……万物,万物本“微”,万物皆“微”,而且“星星永远像它自己而人为什么不像人?鲜花永远像它自己而人为什么不像人?”,所以故事里的“人”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书的最后是麦子独特的简历,这个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简历其实是浓缩版的《流浪的麦子》,麦子用他特有的幽默语言事无巨细,一一道来,让你从侧面窥视“微”哲学诞生的背景, “微”哲学产生的原因以及创作者背后的苦难。

有人说从严格意义来讲,老庄的著作算不上哲学,我很清楚这些吹毛求疵的投机分子在想些什么,老庄的著作是哲学也可,不是哲学也罢,他们的思想在世界上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们就像一双宽厚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扶持着我们中华文明尚且稚嫩的肩膀走到了今天,并且还要走下去。所以说,对于严格定位《微的哲学》到底是否是哲学也同样是一件无稽的事情,因为他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情感价值是单纯以“哲学”这个概念无法承载的,而且,“哲学”这个人类发明的词语也太过冷冰冰和干巴巴了,不够“温暖”。在物质文明光速前进,人们在人文道德上严重迷失的今天,《微的哲学》的出现有如荒漠甘泉,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书的封面也是对“微”之哲学的最好注解,麦子把妈妈生前仅有的一张照片做成了封面,以示对母亲的告慰,这种温暖之心溢于文本,正是“微”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到麦子为了阐述“微”的概念,心思细致到了什么程度,连在照片的纵深燃起一支“温暖”的红色烛光都会想到,用这样的观念艺术形式进一步启迪人们对于万物的“微”的尊重和对于“温暖”的祈福,在此不得不钦佩麦子对此书的良苦用心。

我不得不把《苏菲的世界》与《微的哲学》相提并论,前者曾经是公认把哲学文学化的最好读本,但是它也仅仅是一个将前人哲学思想普及的书籍,里面几乎不存在一个作者首创的哲学理念。“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 这是当年美国《新闻周刊》对《苏菲的世界》的评价,我想,《微的哲学》的面世也会让他们重复自己的这句话。

最后,以《微的哲学》第七篇第七章来结束本文——

“……尽量使‘微’能够赋予万类更多的温暖。

只因‘微’乃生命之本,智慧之本、哲学之本、宇宙之本,它开启了人类最淳朴的诉求、最温暖的保证、最合理的安处、最本质的灵魂。

只因‘微’的使命是使万物和谐、世界和睦、合一天人、诗居大地。

只因‘微’的使命是使民族同融、文化同醒、生命同呼、宇宙同体。”

马 上

2008年5月28日凌晨

(马上:1979年生于河北涞源,曾任某后朋乐队鼓手,现为职业艺评人,实验艺术家。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