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断断续续地读买回来有些日子的八零年代的成长史《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这本书我在博客里也一再地提到了。作者老六是北京文化圈里的红人了。自己办了一本书一样的杂志《读库》,装帧考究,里面的文章也是优雅的。不过感觉老六在写他自己的书散漫随意,不会刻意雕琢,可能是回忆过往的时候,用这种玩味的态度才能尽可能地挖掘到记忆中的有意思的东西,并更加尊重事实。不知道这种文风是不是老六最佳的,但对我这个爱绮丽的青年人来说,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但一定是最好读的,也是最有阅读***的。毕竟对我这样一个处于精力过剩的青年人来说,一则没时间钻研艰涩隐晦佶屈聱牙的文字,另一方面那些太过深奥的东西实在引不起兴趣。如老六所言,艰深的东西又一定要在青年的时代读,因为只有那时有精力,有气血。这真是个矛盾。我现在的生活也是出于这样的两难矛盾中,我需要一个更为优雅安定的环境,但是我所处的地方充满了混乱与动荡。我觉得这本书给九十年代出生的我的其实就是那种对八零年代的怀念——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确切的说是对那样一种失却了的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人与人之间无间的亲密友谊的怀念,要我回忆我自己的年代,我真的要感叹我现在真是过的是怎么样浑浑噩噩的日子。我甚至从没有经历过那种没有猜忌、没有刻毒的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就过早的踏进了现实世界肮脏恶毒的一面。
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真该点醒这一代人,“你都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的,怎么可以呢?”“你从此要改变你优柔的性情,用这把剑报仇去!”我们这一代人骨子太软弱,那种软弱不是身体的,而是心灵的,那种即使是古惑仔的青年人也一样,他们的心灵中都同样是一片贫瘠的沼泽地。
断断续续的读一本书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正恰似生活的断层,让我们无法回忆往昔的一切。所以我们从内心里有一种恐惧,一种对虚空的恐惧,而恨正是永恒的空虚。而我们唯恐滋养了恨,是我们置于永恒的空虚中。但是这本书在断断续续中总有一种力量,把你拉回到那个年代,那个物质贫瘠、精神上渴求富足的年代。我在那里读到了一个年代的人的忧伤和快乐。但我相信即使是忧伤,老六的忧伤也是那个年代里最美丽的,最美好的,他沉浸在那些浪漫的文字影像的回忆里,用别人的忧伤装饰自己的生活,重温那段岁月,虽然带着调侃桀骜的语气,可还是掩饰不住那份内心里对现在的失望以及对往昔的怀恋。
我相信大多数普通人都具有那种伟大的情感,我说的不是被媒体的煽动就会潸然泪下的情感,那不是敏感的心灵所感知的情感。而是那种最敏感的,最悲哀的,出于对我们自己的爱的情感。出于我们见到他人的不幸时萌生的恻隐之心。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同情,是宽悯,是仁慈。我们是残酷的,但也会流露温情的一面,就是那最温情的一面最令人着迷,因为那是爱,爱总让我们“比自己所了解的更高尚,比自己认为的更敏感,比自己想象的更聪明。”爱让我们承受了本是不可承受的重负。
老六是一个看重记忆的人,一个了解记忆之美的人。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也是我唯一知道的一本,叫《记忆碎片》,这本书好像也要再版了,谈的也是他的记忆。而今这本关于八零年代的成长史上的副标题就是《记忆碎片升级版2.0》,这也是一部私人生活史,甚至可以算是自传了,只不过它不成体系,没有自传那样冠冕堂皇,一个不惑之年的男人写自传,怎么着也有点过于沉重了。虽然他也把这本书分成了若干个章节,但那只不过像把一些书分类上架,它们仍旧是孤立的,零碎的。无论抽出哪一段,都能让你会心一笑,但也能勾起对往昔悲哀的回忆,因为快乐往往伴随着忧伤。无论是否那个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我相信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面包含的不只是对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更有对那个时代的感情,对自己青春岁月流逝的伤感。哪一个当年的热血青年,而今腆着啤酒肚,不会对曾经那个在酒桌上豪饮的自己而感到骄傲呢?可现在时间只带给我们伤逝与悲凉。日暮途远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虽然不算老,但就是有人老泪纵横了 。
人是愿意回忆往昔的。愿意活在记忆中的,不只是因为记忆是美的,还有无论悲哀还是美好的记忆中都潜藏着一个感情的幽灵,我们再去回忆,都不再计较那些疼痛了,我们只是在那里面发现了我们的爱与恨,它们永远不会消逝,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事情越来越淡,但感情一定是愈加强烈了,不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对自己的爱与恨,向往与恐惧都在记忆中埋伏着,等待着我们去挖掘,那些不是宝藏,它们只是风景,沿途的风景,就像花草,我们采撷它们,这些记忆或者美丽的,或是丑恶的,但因为它们都是最遥远的梦中的一个影子,所以都是无害的,它们对我们的意义只是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它们作为我们曾经存在的证据散落在天涯海角。我们要做的只是上路,去寻找它们,而时间,总是太晚或太迟,总是等到那片风景已经不在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记忆也已经不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总是感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物是人非,而现在那悲哀反而显得更为沉重了,因为物不是、人亦非。
我们年龄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就充满了优柔寡断的个性,我们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所以现在我们对什么都要选择,都要怀疑。八零年代是最后一批虚无主义怀疑论者,而我们是彻头彻尾的虚空的一代。在那些擦肩而过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写字楼电梯里尴尬的相遇,在独身一人在车来人往的马路上茫然不知所终的来来去去。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在这个太大的城市里的位置,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在这个过于狭小的地球上是否有我们的容身之所。现在我们再来歌唱一个年代,用什么调调,用什么歌词,都不再重要了,因为我们唱的是一首无声的歌。那最后的声音甚至都不是单调的重复,那只是一片华丽的虚无,一场变幻莫测的假象,一个精雕细刻的谎言。而我们都被骗了,被骗到这里,忍受或者享受,甚至都不再有分别。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4:42:2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