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建筑理论史《之东之西》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40:21
  • 88

之东之西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文版,吴良镛•序读后

为了方便起见,先将吴序节要引用如下:

……

一、西方建筑理论有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

公元1世纪的维特鲁威,就将建筑定义为:“坚固、实用、功能”三个基本原则。

15世纪初的阿尔伯蒂,其建筑的基本定义仍为:“实用、坚固、美观”。不过在“坚固”这一范畴中,包含了材料、结构、技术等概念;在“实用”这一概念里,进一步深化为“适用”、“便利”、“舒适”,而且包括进了经济、卫生等概念;而在“美观”这一概念中则被不断地讨论并加以深化,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将这一概念外延为愉悦、悦目,并进一步细化为尺度、比例、均衡、对称、和谐、得体,甚至个性等一系列审美观念。

二、西方建筑中有建立在理性思维与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一以贯的基本问题。

1. 西方建筑理论的“理性”传统;

西方现代建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形式服从于功能”。

2. 西方建筑的文化哲学传统。

形式美学与心理学,“移情论”,“内模仿”。

三、西方建筑史上出现了伟大的建筑师,反复论证建筑师的作用与建筑师的培养是建筑理论的重要内容

西方人的这一传统,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师作用的重视与强调。如阿尔伯蒂所指出:

“在我看来,能够与其他科学中最伟大的大师们并列在一起的人物,既不是木匠,也不是一般的工匠;手工操作者并没比建筑师手中仪器作用更大。我所称之为建筑师的人,从完美的艺术与技巧的角度来说,是通过思考与发明,既能够设计,也能够实施的人;是对于(建筑)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的部分都了如指掌的人;是通过对巨大重物的移动,对体量的叠加与联结,能够创造出与人的心灵相贯通的伟大的美的人。”

阿尔伯蒂认为建筑师在社会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我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公共的服务、安全、荣誉,及美化,我们应该充分地仰赖建筑师;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我们在闲暇时间里,享受到了宁静、愉悦与健康;而我们工作的时间,则得到了帮助与效益;但无论在闲暇或工作时间,我们都获得了安全与尊严。”

建筑师还应该是(社会)精英中的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建筑学是一门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位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资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在建筑师的业务中,如果说能够判断出什么是适当的或是得体的,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赞誉:因为,虽然说建筑是为了满足需求,同时,功能性建筑既要满足需求,也要满足使用;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建造,虽慷慨大方而不失于奢侈,虽节俭朴素而不失于屈辱,这才是那些谨慎、明智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

四、建筑理论在争论中发展

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建筑著作是由菲舍尔•范埃拉赫所写出的《历史建筑概览》,最早开始了比较世界建筑史的研究,并第一个将中国建筑引入了欧洲人视野,使建筑与文化的关联更为密切。而18世纪半叶德国的祖尔策,则将建筑归为“美的艺术”;他以“适用”和“坚固”概念为开端,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写它们的“效果”;“钦佩、敬畏、着迷、庄严肃穆……这都是由鉴赏品味引导天赋的效果”,从而将建筑纳入了艺术鉴赏的审美领域。

五、建筑与城市的关联

16世纪的德国人丢勒的筑城理念把筑城的实践观察和理想城市的乌托邦构想结合在一起。

在这本书里(指《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作者还用专门章节论述欧洲园林概念从16世纪至19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变化,并涉及1772年曾经来过中国的钱伯斯(T•W•Chambers)所写的《东方园林论》一书对西方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园林中借用中国造园思想而创造的“疏落有致”(Sharawadgi)的园林概念,以及对园林中“如画风格”的追求,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西方园林艺术曾经产生过影响。

六.现代建筑革命,现代建筑之后的徘徊歧路

20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在理论上呈现出了较为多样的形式,出现了许多思想与流派,从新工艺运动,到风格派建筑,以及功能主义、极少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文脉主义、和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万象纷陈,炫人眼目。对当前种种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们关注的核心点也仍不外乎功能(实用、经济)、形式(美观、艺术)、结构(材料、高技术)、意义(历史、象征)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第二,其积极求新精神,仍有难能可贵之处。

七.回归基本原理——向往新的纪元

……

读了吴良镛院士的序之后,想到了对中国建筑的一些特质: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基础,一、儒家;“非壮丽无以壮威”、入世教化作用;二、道家;顺其自然,适意、超世的养心作用。

中国建筑的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园林模式。

中国建筑的“理性”与“教化”与阴阳五行及风水。

中国建筑中的园林建筑的“感性”与“诗性”文化传统;与中国诗词与中国画的意境生成。

中国园林建筑的“建筑师”——文人,人人皆可成为尧舜。

中国建筑的两部重要著作:《考工记》与《园冶》分别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两个方面,城市建筑与民居建筑。以后的便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宋代李明代的李渔的《闲情偶寄》。

中国建筑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表现在水体的运用,色彩的选择、材料的运用、择地与地形的运用;中国建筑的伦理教化目的——建筑与人的互动,象征—隐喻,非功利性的功利,充满理想的浪漫主义;西方的建筑的换喻,充满目的性现实主义,极强的功利功能欲望。

陶渊明的桃花源,只能算着农耕时代中国理想乡镇的纸上乌托邦。

中国的建筑理论,犹如孔子的《论语》——语录体的格式,语录体的思维。

在中国建筑中,如果说四合院式的高台宫殿建筑对入世之人一种规训效果,那么代表自然主义精神的园林建筑——隐约在山石花木流水里“城市山林”,则有一种超然出世的心灵抚慰作用。儒道互补,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8-6-13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德]汉诺-沃特•克鲁夫特 著,王贵祥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108•00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