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从丙午到“流亡”《从丙午到“流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39:39
  • 48

楊絳作品不多,但從容沖淡、含蓄雋永的風格貫穿始終,學者的幽默、修養和風骨更是躍然紙上。 本書分三部分:《丙午丁未年記紀事》、《幹校六記》和《從“摻沙子”到“流亡”》,所記的都是“文革”期間,她和錢鍾書二人所經歷的人和事。其中(從“摻沙子”到“流亡”)是對「錢鍾書打林非、楊降咬肖鳳」這件文壇公案作了完整的記?,讓讀者自行斷案。

以上是港版的介绍。

我看了杨绛文集的第2卷,散文卷上,里面有《丙午丁未年纪事》,有《干校六记》,却没有《从“渗沙子”到“流亡”》。我觉得很惊讶,又翻看整套文集,生怕遗漏,但是确实没有。这本大陆版的出版年月是2000年,而杨绛文集是2004年,看来是杨绛刻意抽去的,她并不想这个争论继续下去。继续下去没有意义。

关于这个打架事件,当事人已经写了三篇文章,杨绛的这篇《从“渗沙子”到“流亡”》,还有林非和萧凤各一篇。措辞都显得很激烈,毕竟,知识分子动起手来(钱锺书打林非,杨绛咬萧凤,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林非夫妇打杨绛,然后钱锺书忍无可忍出来帮忙。)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互相看不惯的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却因为当事人都是大家、学者和文人,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从而受到过分的关注。

我们总是过分关注一些事情,而去忽略另一些本应该关注的事情。但人总是对特殊性,非常性感兴趣,而名人的一点点小八卦,满足了人的这点窥奇欲。

但名人,甚至学者、文人,那些写着文章,不自觉起着塑造人灵魂的人,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他们也会有怨恨,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也有一些让人不齿的嗜好。但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由。

因为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导致更多的文章把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讨论(其实这没有意义,如果杨绛写了这篇文章以泄私愤,那写了就写了,而后那样热烈的八卦式的对阵式的人身攻击,实在是媒体和人们无聊心理的过分添加)扩展到了对当事人人格的讨论上。真有些没完没了,有支持钱杨夫妇的,也有支持林萧夫妇的。因为他们都是有着成就的学者,都有一批崇拜他们的门徒和读者。

但对这件本身就是比较低下的打架事件,讨论到这种高度和深度,还是很值得玩味的。这也成了所谓的“文坛公案”。

因为读了这一系列的文章,知道钱锺书有看***这种低级趣味的嗜好,也曾在法国留学期间嫖过妓,并且对性这个话题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听说对“***”的调制颇有心得……这些,本来可能仅仅作为文人间开开玩笑的材料,坊间谈谈八卦的谈资,可是却给上升到了对钱本身的人格侮辱和攻击。另外,也有说钱杨夫妇喜欢骂人,并且语言刻薄,但事后又不承认,善于狡辩。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钱式幽默有时候就是一种刻薄,一种游戏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我曾经说过李敖实为一刻薄人也,大概这种文风的人都有这个特色吧,否则他们的文字就没有那样的味道了。至于善于狡辩,玩文字游戏,那也是文人的通病了。或许说是一种特殊的癖好。

而关于林非,自然也有所谓的言过其实,扯谎扯淡一流等言。虽然我看林非的文字不多(萧凤的更是没看过),但林非较之钱锺书,的确是正经多了,因此他研究的是鲁迅这样似乎总是绷着脸的作家,他们是风格完全不同的学者。但对这种正经的人,像钱锺书这样的人肯定是喜欢开玩笑的。而林非这样的人肯定又是对这种刻薄而故意为之的玩笑讽刺非常在意的(正经的人最喜欢的是小题大做和缺少自嘲精神),他们的矛盾必不可少。

其实整个事件,不过就像一个小孩打架的事件一样,事件本身谁也没伤害到谁,不过只是互相之间的罅隙难以平复。但因为公开化和夸大化,受到大众的评判,则本身性质就有些变味了。其实,这样的冲突,真的是难以说谁对谁错,而这样的冲突,谁对谁错又有什么关系。只不过以后我们有一个谈资,说钱锺书打过林非,还挺狠的,仅此而已。

或者,我们再把整个事件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红卫兵里面的派系之间互相争斗,发展到武斗,伤人死人的事件不胜枚举,而文人之间的这点小摩擦,实实在在是幸运而无关紧要的。但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因为人的隔阂(其实因为出身成分态度等各种原因,人与人的隔阂是很深的),所有的冲突都扩大化。因此包括连温文尔雅的文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小摩擦,都要发展到动拳动口的地步,这是真正应该看到和反省的。

而为何杨绛在文集中抽去这一篇文章,我想在看完杨绛最近的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之后大概就可以明了(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心灵的平静以及反思。有时候我们需要宁静和反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