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与明末清初二三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39:30
  • 318

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生于明万历年间。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南疆绎史》考证称:昆山朱集璜,为文靖公天麟族人。因此朱柏庐也算是明皇族远亲。事实上在明末遗作中,对其父的评价远比朱柏庐高。徐枋的《朱先生传》中是这要评价朱集璜的:素有学行,为乡井所推重。教授弟子,多至数百人。数论郡邑利害,当事咸信听之。当时朱集璜与复社人交好,又同情东林党人,但却始终未曾参与政事。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东林党和复社。

万历朝前首辅顾宪成被贬回乡后,在家乡无锡重修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集会。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家时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后又有多人官入朝堂,史称东林内阁。由于谈论时政,抨击奸权,触动当时的专权的阉党,阉党党头魏忠贤借“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打压东林党,后两方多次较量,史称东林党争。

而复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涉入党争,取代激进派东林党,采取温和上谏的路线。后阉党在苏州抓捕东林党人周顺昌,引发暴动,遭镇压,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阉党失败,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复社领袖张溥写下《五人墓碑记》。郑成功亦是南京复社成员。

其后清兵入关,顺势南下,破南京。朱集璜与同乡共守昆山,城破,投河自尽。《南疆绎史》称:集璜投东禅寺后河死。在《徐枋传》中称赞:一时俊彦,以殉国及不降清称高节。

此事对朱柏庐影响极大,他当时二十八岁,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此时可看出当时其为家中唯一男儿,侍奉老母 下抚育弟妹。当时清豫亲王多铎攻陷扬州,怒扬州军民抗战不降,为扬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后封刀。后又有明降将持“削发令”屠嘉定。时局混乱,流民四散,为避清军,朱柏庐带老母与弟妹逃入乡间。文称: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朱柏庐才返故里。后来因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自号柏庐。其后年月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

在《治家格言》中曾提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此句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这就要提到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国事渐稳,于是为笼络明朝知识分子,于是开博学鸿儒科,这是清***为了笼络山林隐逸和名儒硕彦而增开的一个特殊的制科,用以消弭士人与清廷的对抗情绪,并命令各地举荐并送至北京,几乎要将明朝遗老都网罗到***之下。又下诏编纂诸经解及《古今图书集成》。但仍有不少人宁愿冒杀头的危险,力辞不就, 朱柏庐亦是其中一员,史上说:康熙帝多次征召授予博学鸿词科,他均坚辞不受。这是一种作为文人的气节,再是其父死于兵祸,他也不可能效忠一个蛮朝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只能教书育人,事实上他也断绝了自己从仕的道路,朱柏庐后来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乡饮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而宾则是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他如此拒绝清廷的官位,也摆明了要将自己的“遗老”做到底。而当时的明末文人领袖顾炎武、黄宗羲,傅山等,也坚辞博学鸿儒科,并戏称“博学鸿词”不如“清歌妙舞”。

至于《朱子家训》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么好吗?在文中,朱柏庐大篇幅的谈论齐家修身之学,事实上他已无治国平天下之心,更无其能,反而倒是有一种作为寻常老百姓的感觉,其中谈到的“庭除,检点,俭约,祭祀,教子”显然是生活常态,在脱离了战乱后,重归安宁的生活,似乎更宣扬一种安分守己的生活态度--安分守命,顺时听天。文人气节还在,但文人之思索似乎消失了,没有一种入仕的态度,使朱柏庐变得腐化,只是一味的在家庭生活中寻求儒家所能达到的和谐。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悲观,或说是对自我的一种放逐,将自己的心愿放在子孙和弟子的身上。这里固然有不仕清的气节,但作为当时的明朝遗老,从民族意义上已经是一种背叛。从“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中,已经看出,他对于子孙仕清的一种默许。再如历来对此文的评价高,主要是由于此文符合儒家的生活观点,更有几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不是此文给百姓生活的带来多大的变化,朱柏庐只是总结了一种更为优越,更符合儒家思想的生活态度,并传其子孙,此文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真正达到的又有几人,这是以圣人的思想来规范凡人的作为。这只是治家格言,称为家训,只是后人传承的谬误,看其行文,恐怕朱柏庐真正想的是让每个人都看到,而不只是他的子孙。而向这样未提及先祖,未提及生平的文章能否称为家训,这是可疑的。因而黄山书社在出版的时候,书名为《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而没用家训二字,至于很多人认可的名言警句,古代中国不多吗?而真正能称得上家训类的警言文章也就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其在内容上更注重以作者一生的经验,旁征博引,告诫子孙为人治学之道,立身行事之准。虽没有《治家格言》那么多的名言,但更多一分平实之感,而少一丝说教之意。

朱柏庐晚年倒也安分的成了一个教书人,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其一生也非波澜壮阔,只是生长于乱世,倒也显得复杂。他因《治家格言》而青史留名,对于子孙,史上却无多少记载,正印其言“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ps 要不是暑假作业,我是不会认真写的,要是真按家训中的做,肯定就是封建主义的一板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