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生命之痛《人人都爱曾子墨》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38:47
  • 90

“美女主持人”,“畅销书作家”,这是曾子墨新书《生命之痛》签售活动的海报上的用词,看不出她和其余几个能说能写的美女主持人区别在哪儿——又是个人尖子,留学美国回来,西装都是阿玛尼,履历漂亮光洁得晃眼,取得还不费吹之力。书名挺二的,像是对读者解释说:这书里说的都是生命之痛,以免书的内容不能传达、或读者领会不到这个意思。不过对自己不高估,对电视观众的愚钝不低估,都也不算错。签售开始前十分钟,读者的队伍就排起来了,很不短,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曾子墨,喜欢她些什么呢?回答说的大致都是“生女当如曾子墨”的那个意思:她优秀,是成功模范、三好女性榜样。签售后的媒体接待时间,有记者问曾子墨最近在看什么书,她想了半天没说出来,在提问记者开玩笑说这可跟王朔的美评差点距离之后她才说是本讲世界史的书、看书从来记不住书名以及再上一本看的是廖辉英的书。——由此并不能得出曾子墨没什么可喜欢的结论,但显然那么多人喜欢她、却没喜到点子上。

她那本《生命之痛》应该大卖,看不到凤凰卫视、不关心国计民生、崇拜名主持人、以成功与否衡量一切、会来买这本书的上海小市民就应该人手一本。

这本书里是曾子墨主持的电视节目《社会能见度》的对话实录,18个故事。接下来还要出两本,是《社会能见度》的其它故事。曾子墨明显没参与多少书的工作,现成的对话是别人整理的,她都不清楚这本书里放了哪些故事,这本书实际上也不能完全算作她的作品。这都没关系,因为她能让本不知这些事存在的人知道这些事——“这本书的读者和《社会能见度》的观众应该是不同的人群”,在回答 “已经在电视上播放过的内容再出成书是否有必要”的问题时曾子墨就说。工业污染造成的癌症村,毫无保障的劳工,抑郁症,心理不健康引发的凶杀,冤假错案,儿童孤独症,医疗事故,渎职和职权滥用……这些砢碜事,换个年纪大的说,换个更严肃的口吻,更有道理的道理,就没那么多人来看了。始终有人在说,不关心的永远不会关心,直到曾子墨来做了这么件好事。“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转型期,今天所发生的任何事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节目只是想纪录下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这个时期,不期待能解决什么,而是提供一个窗户,让人们看到本未有机会看到的东西”,曾子墨说。可能她的聪明就在这儿——说的话老让人觉得好像有那么点儿空,但都一点儿没错,每句都对,不但对,而且得体,而且并无女强人或女才子的味道,更像个邻家小女孩。她的美貌和才识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读者看了书中那些正在被有意无意忽视和遗忘的人和事,不仅仅是猎到了奇,如果哪怕就此觉悟到将关怀(或关怀的姿态)添加入优秀成功人士必备特征的列表,也是曾子墨对自己恰到好处的美与才识善加利用做出的功绩。

在《墨迹》向人们表示有个人活得那么光明堂皇而积极变化、前进中的环境也那么光明堂皇之后,《生命之痛》开始坦陈社会的迅速发展、突飞猛进是有代价的,代价最明显地转嫁到那部分原本就被挤在社会边角的人头上使之成为了牺牲品,似乎是,他们的存在没有不言自明的理由,对于他们有权留下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解释。那篇讲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有超过4万只手指被机器切断的故事中间说到:“2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地区不但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和血腥”。而也许,那是因为已摆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的地区不会再有容纳那些劳工的空间。生长在污染中已经被癌症判决死缓的村民,告诉我们在消费社会中因无力履行消费义务而被遗弃的人,将别无选择地与消费者盛宴的废弃物相遇,在自由竞争和平等贸易的华衣下,等级制度久久不去。村民们不会这么说,他们只会说:“爹死了娘也死了,剩下一个孩子,20岁时也死了,才死不到一年。这一家人,不到三年死了三个。”

这本书是访谈录,没说什么道理,正合适听不进道理的人看看:人死起来多轻易,人命轻如草芥。读者觉得那是值得同情的一部分人,或觉得这部分人也包括自己,都行。对冷漠的、忙得没空或懒得没力气的那部分现代人,直白地触心经,比说道理管用。曾子墨说,电视节目里是探访了一个村庄,而放到书里,就代表了一片村庄,一个概貌。这本书越畅销,就有越多的人被带领见识了这个原本在他们注视之外、不得不蜷缩在模糊隐蔽之中的患病的大村庄,倘若更多人能意识到这片村庄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曾以为它并不存在,倘若他们发现这村庄也是自己的栖身之所,那么,请大家接着喜欢曾子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