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三体Ⅱ《上帝名叫刘慈欣》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34:20
  • 304

如果平面上的一个点有智商,不知道它要用多长时间推导出来“过不共线三点确定一平面”这一欧式几何公理。——刘慈欣在《黑暗森林》中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某没谱青年看过不少科幻小说或者恐怖电影,所以对于吓唬人的东西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比如半夜闪电的时候凌空落下个鬼影那八九不离十是谁把雨衣挂在吊灯上了。真正吓人的并不是完全和现实脱节的情节,而是一个完全基于现实基础的推理。打个比方,有人说你家门口站着一只活过来的剑齿虎,和有人说你家门口站着一只跑出来的马加爵,第二个故事比第一个可怕得多。

《黑暗森林》就是这样的故事,“宇宙社会学两大基本公理”就是一个这样性质的推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这两句话在全书的第五页就出现了,然而经其推演出的谜底到了全书的最后才得以揭开。故事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幻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故事发生在一个whole new world,而是利用一切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去猜测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无非就是物质守恒定理的加强版,加上了博弈论的推理过程,就构成了对宇宙图景的全部猜测,而且也能讲上四百多页一点不惹人烦。这就是大刘。

在火电站工作的大刘似乎向来欣赏粗犷而原始的美感,《三体I》中横跨巴拿马运河的“竖琴”已经显露出端倪,《黑暗森林》中三体人的探测器“水滴”凭借撞击战术击破人类的全部主力舰队更是粗犷之美的登峰造极之作。与这种美感相对应的就是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如果人类的物理学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即使全力发挥现有科学的作用,“挤干了柠檬里的最后一滴水”,结果仍然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无论从技术细节到理论根基,《黑暗森林》都体现出一种重剑无锋的大气。

较之《三体I》最大的进步,某没谱青年认为是进一步挖掘了“生存”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核。如果说两年前的《三体I》中“生存”的代言人大史体现出了“生存”的阳光一面,那《黑暗森林》中“生存”的代言人罗辑(以及他代言的宇宙基本公理)则体现出了生存的残酷。大史的生存无比努力,罗辑的生存无比阴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鱼死网破以同归于尽要挟天敌。《三体I》讲了一个为了不死而生存的故事,《黑暗森林》则告诉我们,不惜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生存下去。

《黑暗森林》不是一部单纯的幻想小说。大刘的“宇宙两大公理”比科学家举着望远镜证实的“多少多少光年范围内没有生物存在”要靠谱得多。宇是无限空间,宙是无限时间,宇宙合起来就是一个能把一切小概率事件乘成必然的正无穷。面对宇宙,光年是个可笑的概念。在科学技术手段还很有限的时代,幻想家很有可能比科学家看得远也看得准。

除了宏大叙事之外,大刘讲故事的细节也有很多有趣之处,比如联合国大厅入口处的静思室,Marlboro香烟名字的由来(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等等。某没谱青年最喜欢的还是其中一句“第二次文艺复兴”时期的口号: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当然是改编自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放在小说中被三体人吓得魂不守舍的地球文明当中,有一种疗伤般的温暖。

无论这篇读后感怎样写,都肯定是无法完全反映出原书的出众之处。这个六月,《黑暗森林》真的比欧锦赛还要好看。

从赤手空拳制造宇宙的角度讲,不如我们都去《黑暗森林》看上帝,他的名字是刘慈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