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放飞英伦》
周一丁
一日朋友来访,带来一本《放飞英伦》——一位母亲的手记的书。书名挺吸引人,但看那封面,秋风萧瑟,浓云滚滚,一枚蒲公英被劲风吹得弯腰落瓣的凄惨画面,加之色调的冷灰,好让人愁闷,激不起好感。朋友看我有些迟疑,马上与我述说这本书来,不要看书的装帧,主要应去研究书中所涉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啊。我与朋友是致密的书友,有他这一席话,我自然对这本书产生了要好好研读的愿望和打算。周日,我 放下手边的活计,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书中讲述了60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看着这些故事,不时我会噙着热泪,与主人公分担着忧愁;不时我会兴奋不已,与主人公一起分享着快乐;不时我又陷入沉思,与主人公一起去思考这纷繁世界育人的道理。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激发着我要写点感受才对得起这本书,对得起我的那位朋友。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正如书中‘心语’所言:因为儿子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优等生、“资深学者”。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里一个外国人能荣获如此殊荣,自然会引起作者周围人的侧目与关注,人们自然要问作者是怎样在苦难中把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培养成为极为优秀的青年。人们期望着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那么这本书所讲的故事正是人们要搜寻的范本。
孩子就是妈妈的一切,应该说该书对这一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哪怕生活再艰难,作为妈妈也要想方设法去让儿子吃的 、玩的、穿的、甚至上的学校都要‘跟上形势’,一个单亲的女人要做到这些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在失去丈夫多年后,本可重新组建家庭,在‘面对再婚的选择’一节中,我们看到的是尽管男方条件十分优越但两次相亲都因男方表现出对儿子的冷漠和忽视而告吹,可见作者在考虑自身的幸福时首先考虑的是儿子,儿子就是妈妈的一切,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宽广的胸怀。为什么人们总是把无私的爱比作母爱?为什么人们要把祖国比作母亲?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妈妈的爱如果不去提炼,那么就是一种原生态的爱。通过本书我们看到的母爱是经过磨练、冷静、智慧的爱。正因为这样,为了儿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才可去战胜一个一个的艰难险阻,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教育孩子的经典案例, 这些也为教育科学宝库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页。
妈妈的爱,妈妈的教育,融在孩子的血液中了。孩子远在异国他乡,学的是理科,有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但他仍然在国外研究厚重的中国文化,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孩子在千锤百炼中成熟了,放飞英伦成功啦!
通过平实的、真实的阐述我们看到一个开朗、豁达、善良、坚强、睿智的女性,一位合格的母亲。是的孩子的天性聪颖,但没有作者苦心的调教,精心的筹划,执着的追求,也难成就三一学院的高才生。因为时势造英雄,环境育人是多么的重要。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看到,这位母亲与儿子一起成长,实践也成就了这位妈妈让她成为‘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了。这样的称呼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她有最优秀的教育作品。她是妈妈们和准妈妈们的学习楷模。其实很多成功的家长也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的关怀与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每当作者遇到困难之时,总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帮助作者度过一个个难关,由此我更看重我们的社会,更爱我们的社会。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总是鲜花遍地,有时也有荆棘丛生的地方。作者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尝试,一些反面的经历更值得我们去记取。比如为了更好育儿,作者去寻求“经典宝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照本宣科的结果是“科学育儿,越养越瘦”。又比如为了把儿子薄弱学科补起来,请了语文家教但结果是“语文家教失败”。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不同的是作者能透过失败,总结经验,不断地调整,使自己的育儿方法更趋科学。
通过作者与学校的交往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教育的弊端,教育资源的不公,引起家长们择校,择班是必然的;个别教师素质的欠缺,个别学校教育的混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只是一位大学的老师,非作家,她能写好一部育儿史 吗?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作者的文学功底折服了。那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编排得巧妙而又连贯,60个故事,篇篇可以独立成章,足见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看完《放飞英伦》之后,我很期盼着能有她的续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4:31:2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