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不平等主要脉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28:11
  • 88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也发现自己水平确实不过尔尔。关于本书,个人认为这个版本翻译很不错,只是没有说明注释是由谁写的,也没有说清这个版本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而来,不是很地道。

18世纪下半叶,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如此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却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借助当时的博物学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P63)”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再或者也就是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P94)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P106)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同为动物的人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而其它的动物则没有呢?卢梭认为,人与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而不是仅仅靠本能生存),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语言的产生似乎是必要的。试想,没有语言,仅凭直觉,人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大”,又用什么自然界中的什么东西来代表“善”,用什么来描述“快”?可是语言只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流之后,各个孤立的语音符号能被广泛接受而形成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在群居生活和人们的交流中,早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语言,慢慢地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原先孤立的野蛮人是如何走向群居生活的呢?卢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必然性,而是借助于大自然中偶然因素,以及上帝有意为之。这被认为是他本篇论文的一个薄弱点。

群居生活既然成为必要,也就意味着此刻开始在生活中需要他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的大脑得以开发,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得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P112)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我们这个社会却正是一种豪迈,为世人所推崇。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快就不是随便找一棵树栖息了,也不是简单地隐居于山洞中,他们很可能学会了自己造房子。卢梭说:“这就到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确立了家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P110)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富余产品的产生,还有随后的社会分工,才促成了私有制的产生。卢梭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冶金和农业是引发这场革命的两种技艺,是铁和谷物使人走向文明,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

技艺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人类可以享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惰性,人们一旦习惯了一种舒适,就再也不觉得它有多么舒适了,相反没有它却会感到难受。有意识的、无止境的追求更高的享受的活动由此开始了,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改变了模样。

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所有权必须得到确认。正是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填饱肚皮以后还有剩余产品;正是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多余的产品或者说财富有了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让人们开始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进而也就知道了什么东西不是我的,是你的。那么人们如何能向别人宣称自己对某物的所有权呢?在卢梭看来,除了劳动,别无其它。他说:“只有劳动才能赋予种地的人对他所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品的拥有权,从而也赋予他对这份土地的拥有权,至少到庄稼收获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拥有,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占有,这份土地就很容易转变为他的财产。”(P116)

私有制、自尊心到底给原本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P114)

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人们的财产最终会有多有少,财产的不平等就产生了。有私有制,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富人,会有穷人。穷人可能穷得无法生存,得依靠富人的财富才能生活,他们要么抢劫富人的财产,要么寄生于富人;同时富人必定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财富,于是让一部分穷人成为自己打手。奴役便这样理所当然地产生了,身份地位便这样分开了。卢梭设想,在最初的无***状态下,富人会凭借他们的强势贪得无厌地剥夺他人的财产,而穷人也把他们的贫困与生存当作抢劫富人的权利。“平等被打破了,接下来就是可怕的混乱。富人们巧取豪夺,穷人们盗窃抢劫,双方都怀有非常强烈的偏见,……人就这样变得贪得无厌、野心勃勃、凶狠毒辣。”(P119)人类原本孤立的宁静变成了社会中可怕的战争状态。

一个人如何在斗争中取胜呢?在自身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有相似利害关系的人结盟。在社会中,斗争向来与集团是共生的。在卢梭看来,为了结束社会可怕的混乱,富人与穷人最终达成了某种契约,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这个社会由一系列的规则或者说法律维系,并产生了行政官,最终又产生了专制***。他认为各种不平等发展的历程有三个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行政官职位的设立、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第一阶段认可富与穷的分野,第二阶段认可强与弱的分野,第三阶段认可奴隶主与奴隶的分野。”

只要有一个社会产生,别的人要么加入这个社会,要么也只能结盟来反对它。也就是说,别的社会也会跟着产生,任何人任何群体都不可避免地会建立社会。从此,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在社会内部被国家牢牢控制住,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规模空前的集团化战争。这样,掌握政权的那群人现在不仅要控制国家以维持自己的巧取豪夺,还要控制国家进行对外战争或掠夺,并以此为名加剧对国内人民的剥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我们看不到别的物种对其同胞的大规模屠杀,但是,“民族战争、谋杀、报复这些伤天害理的罪行,还有那些把溅洒人类鲜血当作荣耀列入美德的可怕偏见”却为人类所颂扬,“最有教养的人也学会把屠杀同胞当作自己的责任。”(P122)

另一方面,卢梭认为,在社会中的人即使没有***的介入,人们也会因相互比较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声望和权威上的不平等就不可避免。他认为,人们主要用财富、身份等级、权势、个人功绩来区别各自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指出:“虽然个人身份的不平等是其他不平等的根源,但是贵族身份、权势和功绩最终都能化为财富。因为财富最直接有益于人的福利,还可用于交换,所以能方便地收买一切。”(P134)

当个人身份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事实在每个人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之后,当自尊成为一个道德底线之后,人就不再仅仅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了。这时的人们为荣誉而奋斗,他们“很看重世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P138)至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其同类的奴隶”。

“这个社会为某些人带来了荣华富贵,为大多数人带来了苦难,并为一切人都带来了不幸,卢梭要揭露的就是这一真相。”(P11勒赛克尔为此书写的《导论》)

抄几段经典的话:

P77:人的思考状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能思考的动物是一种堕落的动物。

P92:但是,要是我对“苦难”这个词的意义理解得不错的话,这个词并没有什么意义,或者只表示一种令人痛苦的被剥夺状态,是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然而,我非常希望有人指出,一个心神安宁、身体健康的自由人会遭受到何种苦难。

P114:然而,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P122:因为大集团之间的这种自然状态,比组成集团和个人成员之间以前的那种自然状态更为有害,民族战争、谋杀、报复这些伤天害理的罪行,还有那些把溅洒人类鲜血当作荣耀列入美德的可怕偏见,就是由此产生的。最有教养的人也学会把屠杀同胞当作自己的责任。

P137:相反,公民则终日不停地忙碌,劳累流汗,兴奋不已,焦虑不安,为的是追求更加艰难的工作。他劳作终生,甚至为了能够生存而赴死,或者为了永生而弃生。

P138:但是,这个野蛮人要想知道文明人这么辛勤工作用心何在,他的头脑就得拥有关于权势和声望的概念,就应该知道有一种人很看重世界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实际上,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虽然我们不乏漂亮的道德说教,但怎么会由于这种性情而对善与恶的问题变得如此冷漠呢?为什么随着一切都趋于表面化,荣誉、友谊、美德,常常甚至还有邪恶本身,统统变得虚伪造作,而我们却终于从中找到了自我夸耀的秘诀呢?总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老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扪心自问: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欢乐?

http://pmate.blog.163.com/blog/static/5176892008511715319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