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失落《你在为谁“失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27:50
  • 72

如同中国一样,20世纪的印度同样受到了三个强势国家(英国、苏联、美国)的影响,强势的文明从肉体和精神上一次次撼动着这片有着古老传统的土地,然而,每次的武力侵略或思想影响或经济掠夺都只是给了印度人一个发展的梦想,一次梦想破灭后的失落,一种需要遗忘的价值观。他们留给印度的所谓文明遗产带来的还是骚乱、贫穷和落后,印度并未因为向他们看齐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同时,如同小说的标题《The Inheritance of Loss》(又译为《失落之遗产》),这种种影响所留下的所谓文明、所谓遗产,和印度自身的传统一样,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被遗忘的命运。

小说中,法官杰姆拜伊代表了传统的英国绅士价值观:他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备受歧视,回到印度后边以此标准对传统的习俗不屑一顾,而在印度独立后,无论在英国还是印度,他都像一个外国人,黄皮肤而白面具,妻子令他生厌,女儿让他蒙羞,终日为伴的狗也在动荡中被流浪汉抓走,无序的社会使他所遵从的法律一无是处——他的失落,也是英式价值观的失落,“老无所依”是他晚景凄凉的现实。法官的外孙女赛伊是他女儿私奔到莫斯科后所生下的孩子,而他们却在太空旅行的梦想实现之前死于一场车祸,赛伊回到印度后又接受了法官的英式教育。由于受父母潜在的影响,她爱上了追求民族独立、主张均贫富等贵贱 (应该是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标志) 的知识青年基恩,然而,独立运动中的骚乱和无序,以及父母对政治的天然反感使他被锁在家中——无缘参加废约游行,避免了暴力事件,也无法与心爱的赛伊相见。赛伊的失落,是每个花季少女纯洁梦想破灭后的失落,而基恩的失落,则是每个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失落。厨子的儿子比居在“美国梦”的感召下来到了纽约,却因为没有拿到绿卡而一直打黑工,以至于在工作中受伤后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而回到印度后又被强盗洗劫一空……他的失落,是美国梦的破灭,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后的失落。

与《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一样,失落也是人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不用去想而自会常伴左右。与马尔克斯的宏阔深重的历史感不同的是,基兰·德塞的叙述更轻盈而忧伤,小说中的场景如同电影的画面不断切换,反讽、怀疑、唏嘘自始至终,如同电影音乐的主旋律,充满着女性的幽怨。在她笔下,赛伊为了基恩而失落,基恩因为无法改变贫穷的命运而失落,厨子因为得不到法官的认同而失落,比居因为获取自由与财富的梦想破灭而失落,英国在看见殖民地独立后投向苏美而失落,印度在为摆脱英国统治后依然贫穷落后而失落……在这个杂乱喧嚣的20世纪的印度,一个错误的时代如同一个错误的前提,使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白费,所有的信仰和价值观都难以持久,每个人都在苦苦挣扎,一次次地接受残酷的现实。小说结尾,当比居历尽千难万险回到家中时,已经被强盗洗劫一空——似乎,所有的努力都会在噶伦堡的卓奥友(法官公寓的所在地)的天空下化为尘土,族群之间文化习俗的障碍,远比地位和财富之间的障碍要难克服得多——“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在各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价值观轮流进攻传统文明时,传统的价值观非但不会消亡,反而会更加顽强,在大多数底层人心中牢不可破。

真理总是和真相一样残酷而有力量,并且不可改变。所以,法官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可以转变为任何东西。遗忘是可能的,有时是必须的。”既然现状不可改变,我们只能学着阿Q一点,选择遗忘。每一种传统文明步入现代工业文明的怀抱中,都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楚和绵绵不尽的失落、怀念。基兰·德赛的母亲阿妮塔·德赛是印度著名的作家,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三次提名布克奖却都失之交臂,在这种难以言传的失落中,女儿帮她完成了心愿。然而,这是否会是一种新的失落?不得而知,但在印度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现代的自由之路中,失落仍然是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民的共同心声,其实,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里,失落又何尝不是一种常态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