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莎菲女士的日记《悲观主义的花朵》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27:21
  • 251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女士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发表于二十年代末期,它一发表就引起了文坛的瞩目与轰动,从此奠定了丁玲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作品从发表至今,一直引起文坛极大关注。很多人觉得,作品如此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悲剧女性形象——莎菲女士。她是整篇小说的核心和灵魂。虽然小说只有2万多字,但给我们留下的莎菲的形象却是无限丰富的。

初读文本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莎菲这个复杂的人物,下面就从悲观主义,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三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眼中这一“悲观主义的花朵”的形象。

一 深刻的悲观主义者

读完小说后,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字里行间透露的那种悲观与压抑。当然,它源于叙述者——莎菲的悲观主义。她的悲观不是一个宽泛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与一些具体的心理相关联的,比如死亡意识,绝望情绪,矛盾心理。

人在极度悲观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死亡,把它当成一种解脱,甚至一种享受。小说反复多次地写到死亡,死亡的阴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文章的始终,爬满了全文。莎菲在日记中多次提到了这些。比如“无论在白天、在夜晚,我都在梦想可以使我没有什么遗憾在我死的时候的一些事情。”,“明明看到那吐出来的是比酒还要红的血,但我心却像有什么别的东西主宰一样,似乎这酒便可在今晚致死我一样”,“我认识了人生这玩意,而会心而又想到了死”,“多无意义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净。”等等。莎菲的死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她的病情影响,因为疾病很容易让人颇具忧患意识地想到死亡。但更深一层说,莎菲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也即可以解释为一种采取自我毁灭和自杀的消极死亡,这实质上是符合叔本华悲观人生哲学的。但是,莎菲并不是真的想要死,“并不是我怕死,是我总觉得我还没有享有我生的一切”。然而她真的知道她要的是什么吗?“难道我有所眷恋吗?一切又是那么的可笑,但死却不期然的会让我一想到便伤心。”生非所愿,死非所能。

而莎菲的绝望情绪也渗透在她日记的点点滴滴,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报看完,想不出能找点什么事做,只好一人坐在火炉旁生气。气的事,也是天天气惯了的。”她把生气当成了日常生活,“但我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我太远了。”她把寻找新的不快活当成一种追求。给读者一种压抑之感。淡淡的描述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绝望。“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厌倦的”,生活中是事,无论那种方式,都让人感觉不舒服。这也是现代人的困境。我们总觉得活着不舒服。觉得我们现在的条件和状态其实可以更好。

还有她的渴望被了解,但又把他人拒之心门外的矛盾心理产生的悲观。“没有人来理我,看我,我会想念人家,或恼恨人家,但有人来后,我不觉得又会给人一些难堪,这也是无法的事。”在她生病之后,她说“我迫切的需要这人间的感情,想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但人们给我的是什么呢?”“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她期待着别人的了解,但她同样说过,我不愿让让人懂得我,看得我太容易……还有她的外表和内心的巨大矛盾。她气得想哭的时候,却会纵声地笑。这些矛盾时刻纠缠着她,加剧了她对生活,对人生的悲观。

二 坚定的个人主义者

有人这样给莎菲定义:她是个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有对追求“真的爱情”、个性解放无限憧憬的女性。也有无数人对莎菲的女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一定,我十分赞同。但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大一些,她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更多的体现了她的一种个人主义,当然,她身为一个女性,她的个人主义也包含这女性主义。

当她看者苇弟哭,她有***,她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者的绝叫者。对旧礼教,她叛逆,要求过激烈的生活,弥补她的苦闷,追求身心的自由,对爱情又憧憬。她也具有坚决的一面。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爱她的、懦弱的苇弟,在吻了凌吉士的富于诱惑的红唇后又一脚踢开了那个卑琐的青年。她对爱情既是消沉的,又是悲观的,同时又是积极、大胆和有所追求的。她并不以两性的简单结合生活为满足,看重思想与性格的结合,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显示而非虚空的,是严肃而非虚浮的。这些是作为一个女性思想上的一个突破。

她嘲笑云霖和毓芳的恋爱方式,“宇宙间竟会生出这样一对人来,为怕生小孩,便不肯住在一起。”“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这是女性对恋爱观的一个很大的解放。放在当下,这是个很普通的问题,但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遭到争议也是理所当然的。

她在解决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迎合自己的心灵,维护自己的权利。体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对于苇弟的爱和带给苇弟的痛苦,她说,“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应当这样。”这是她对女权的维护,也是对自己的维护。还有她对于解释的问题。“毓芳错了,剑如也错了,莎菲不是喜欢听解释的人。根本,我就否认宇宙间要解释。”“我要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让他自己送来。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这是女性主义一个有力地宣言。

三 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是爱情的理想主义。所以,在爱情面前,她有了强烈的渴望,但理智告诉她,这不是她期待的理想的爱情,她再一次选择理想,放弃世俗的爱情。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的挣扎。

她卑视世俗的女人要一个家庭、一个丈夫、作一个安安稳稳的妻子。她追求着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她对于爱情的要求很高,对于爱情,她有着自己的理解。虽然她并不能表达清楚。莎菲毫不畏惧对爱情的渴望,对自我、对现实超越的渴望,对期待的美好的渴望。莎菲渴望“有那末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能如此盲目的爱惜我,我真不知他们所爱惜我的是什么”“我真愿意这个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莎菲渴望在理解之上的“真的爱情”,但事实上连她本人也说不清自己,“我真不知应怎样才能分析出自己来。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

但莎菲却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分析,整个日记都在分析,结尾也在分析。

“至于男女间的一些小动作,似乎我又太看得明白了。也许是因为我懂得了这些小动作,于爱才反迷糊,才没有勇气鼓吹恋爱,才不敢相信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够人爱的小女子,并且才会怀疑到世人所谓的爱,以及我所接受的爱……”因为太了解,所以不敢轻易去触碰,就像一句话说的,如果不了解是我爱上一个人的原因,那么我宁愿无知。

对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他带给了自己对爱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让自己绝望。“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然而同时又为他而破灭。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

最后她还是没有妥协,她觉得凌吉士根本不懂爱情。“他还不懂得真的爱情呢,他确是不懂……他真得到过一个女人的爱吗?他爱过一个女人吗?我敢说不曾!”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呢?在莎菲眼里,凌吉士根本不懂她,“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这样一长串的疑问,让我们每个人震撼。也是她对自己的爱情观最有力的宣言。她最后决心弃绝凌吉士,“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爱,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肯定要经历痛苦的挣扎,然而,她还是告诉自己,我胜利了。

“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文章是以这样的独白结束的。其实,莎菲并不可怜。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她病态,她悲观,她激进,她自我。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她,甚至有人讨厌这样一个形象。然而,莎菲通过对自己的“毁灭”向我们展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去思考,思考价值,思考爱情,思考人生。从“悲观主义”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