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声音与愤怒《張鐵志,你有小蜜嗎,小蜜,你有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25:30
  • 68

其实之前我有写了一篇书评的,不过被某大报枪毙了,原因可以概括为:因为我不是郭小寒啊。而且我是在保证了一个字不漏地膜拜完该书之后写的。于是,我成傻帽了。很难得读完一本此类的书,之前颜峻老师的那本《灰飞烟灭》,简直操蛋,那个序写得更烂,貌似有一句:之所以要改这本书的书名并不是为了好卖(当然好卖是主要原因)。Y的还来一个括号标注。里面的我大致翻了一下,觉得真的值得一扔,于是在赈灾义演上以30元的价格被某脑残文艺青年买走了,最后钱或许会到灾区人民手中(其实大家把钱捐给我,也就到灾区人民手中了——因为我是四川的娃子啊)。或许颜峻的啰嗦对于需要增补摇滚小知识的初级学者来说是必要的。

——就如同我们去拜读《声音与愤怒》的必要性一样。因为它探讨的是西方世界摇滚政治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没有中国的?&%¥#@……%)

看罢之后,我觉得副标题“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应该改为“摇滚乐怎样改变世界的”更为贴切。什么能改变世界,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或轻或重地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应该事先想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问,爵士乐可能改变世界吗?文学可能改变世界吗?行为艺术可能改变世界吗?政治可能改变世界吗?切格瓦拉可能改变世界吗?张铁志可能改变世界吗?我五朵云可能改变世界吗?这样看来写这本书真的完全没有必要了,必要的仅仅是资料的累计和“当然好卖是主要原因”。或许张老师所谓的“改变世界”一般都是着眼于那些大行的运动、潮流。摇滚乐可以干预政治,文学他妈还可以干预政治呢,最能干预政治的还是政治本身。马英九可以改变台湾吗?布什可以改变世界吗?而张铁志在书的前面就来了个“结论”,认为,“摇滚乐真正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在于和草根运动组织的结合。当摇滚乐去感动人心、改变意识,结合起草根组织的持久的具体游说、组织、动员工作时,世界是可以一点一滴地被改变!”

“世界是可以一点一点地被改变”,你们觉得这句话是人话还是废话?而且说的是“草根运动组织”,什么才叫草根,我个人觉得丝绒革命或者RAR都不见得有多“草根”,没有摇滚明星登场何来的号召力?就比如说,我五朵云掀起革命的可能性大些呢,还是郝舫掀起革命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张铁志在美国观看的现场,Y的,100美元的门票,折合人民币得多少钱啊,像我们这些小小的撰稿人要写多少字啊?——“草根不是民主,草根很庸俗”。我想问,张铁志,你有小蜜吗,小蜜,你有吗?我们都看见张铁志也上豆瓣了,那天在《爱摇》杂志的小组还看见他大赞《爱摇》,因为八卦的《爱摇》杂志也每期不少摇滚乐和政治运动的花边新闻。是不是我们也该惊讶一下,“老婆,快出来看名人啦!” (张老师,你看见我的乐评了吗?)

被誉为台湾第一本全面探讨摇滚乐中政治与社会实践的历史之书——《声音与愤怒》仍然洋洋得意地以年代为序,在不痛不痒之中诉说着“摇滚乐是怎样改变世界”的。这似乎是一杯上个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另类音乐史,再兑上政治运动的鸡尾酒。“声音与愤怒”,张铁志整本书都是在讲“愤怒的声音”和“愤怒的行为”(也不见其自身有多愤怒),关于音乐本身的历史与变迁也牵强附会地与政治紧密联系,而少了音乐自身的分析——这或许跟张自身从事的“亚文化”和政治学研究有关。不知道张老师会乐理吗?Y的,我就不会乐理,还写了很多乐评,我承认。

在回到这本书的表层吧。大陆版的卖26RMB,里面有600副黑白插图占了一些版面使得9万字都能有200页。怎么说呢,或许这样的书在大陆确实少见吧,我可是在书店里一看见就当场买下的啊。不过有那么些资料以及有钱(还是美元)去看现场,我们很多人比如豆瓣上这一页的郭小寒、耳东、内陆飞鱼、老丁、五朵云都能写出类似《摇滚乐愤怒》了这样的大书。

摇滚乐掀起的运动,很多时候也是出于它们自己的一种发泄吧。

是人都想去改变世界,而且都可能改变世界,当一大撮人凑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世界。

五朵云 6.11于豆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