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 也就是说,当我批评孩子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难过,但同时还能保持很好的自我感觉。 懂得爱自己的孩子,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换言之,自尊的孩子会自律。我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律 。
1. 为什么“单纯地斥责”对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作用?
答:态度和行为的分裂。
态度假设:没有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即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面对大人地斥责,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捍卫自己是个“好孩子”的尊严。
(大人的斥责指向 = 我不是一个好孩子 + 我的行为存在不当)
于是,我们听到孩子开始申辩,有时孩子还会产生憎恨的情绪。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的看法,而是孩子对自己的信念。
这是一个用“爱”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分钟批评(前半段明确地指出孩子行为的不当之处,表达出内心真实的不满情绪,让孩子深刻体会到这种令人难受的气氛。后半段,一定要表示我认为他是个好孩子的坚定信念,真实地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
2.为什么事先就告知孩子我的“一分钟批评”策略?
答:被爱与感受被爱的不同。
让孩子明确一点:我将更关注他们的具体行为。俗话说:对事不对人。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孩子的尊严,懂得爱自己的孩子,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换言之,自尊的孩子会自律。所以,一分钟批评的前半分钟,要具体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他我的感受,同时沉默几秒钟,让他好好体会我的感受。批评的后半分钟,要用肢体语言表明我始终站在孩子一边,我爱他们,他们还是好孩子。批评完了,就不再提这件事情。晚些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倾诉。
你愿意听,孩子才会说给你听。
要让孩子认真听我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听他们说话。
被爱和感受被爱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要学会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正当“一分钟批评”策略在我的坚持下被运用成孩子们能感受到我爱他们的唯一表达时机时,他们也开始故意制造麻烦,因为那能迎来我批评的后半分钟的拥抱。显然,我们要更改策略,让事态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于是“一分钟赞扬”策略应运而生。
3.“一分钟目标”的目的是什么?
答:自动自主自律。
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围绕某一个目标,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地进行对话。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想让我的话被孩子们倾听,那么首先要倾听孩子们的话。目标引发行为,效果巩固行为。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4:23: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