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不是愉快的。译笔上生涩还在其次,有很多次在阅读整段文字时不禁对其要传达的意思发生困惑,幸好对自己的中文程度还没失去判断力。有些责任推给译者不太厚道,书中前后各处内容重复过甚,并且不是好的重复,只是又来一遍原样表述,看得人气馁,这该不是翻译的错。
算是翻完,很多地方一带而过。核心内容是说明各国的政治取向对公司治理结构有不小的影响。相信认识到这一点,对转型国家寻求公司治理方案会有所启发。公众公司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过程中,所有权是分散化持有,还是集中化持有,除了要根据经济、法律、技术等条件外,也不能忽视政治因素。本书只抽象出公司的所有权结构、管理者和雇员这三个方面的紧张关系。
美国:
大公司的所有权分散,属于公众公司。
管理者常被施以激励性薪酬、透明性财务、敌意收购等制度安排,以限制其偏离股东利润这一目标。
无论是员工还是其他要素流动性都很高。
更容忍的是代表性股东如员工福利基金这样的形式,而不是有影响力的股东或其家族。
原因估计:这里从未出现过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强烈的社会冲突,因此不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那样渴求***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法国:
***左倾,不愿看到公司在购并事件中发生大量员工被解雇的现象。提倡员工持股计划,并非出于员工忠诚度或增强激励的考虑,而是为了避免裁员性购并的发生。
对管理者的激励性补偿应用起来颇为困难,因为会恶化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不受认可,大家族企业很少真正成为上市公司,企业不愿意实现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德国:
被称作是共同决策制。(本部分最不可理解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名称好像是混用的,困惑中~~)一个被蓄意削弱的董事会。法律规定董事会的一半代表要由员工组成,这促使管理者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同时要兼顾员工的利益。这一制度安排会带来管理者不像美国的管理者那样维护股东的利益的结果。不过,实际上董事会力量薄弱。召开不频繁(每年开2~4次,美国为8次左右),流入董事会的信息相当贫乏,关键性文件只在董事会召开时才被展示在董事会成员面前,导致董事们无法对公司当前运作状况做积极的准备和有效监控。董事会庞大(12~20人不等,所以存在内部搭便车)而效率低下。
在董事会之外,管理者和大股东们组成的股东秘密会议有可能代替低效的董事会活动,这样也能避免让雇员方获得全部信息。
证券市场发展缓慢,公司缔造者不愿意将公司的股票出售给大众,而是转给家族的下一代,进入并负责公司未来。如果售出股票,也将售给新的大股东持有,并由其监管企业和管理者。大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会保留其半私有化、大股东持有的结构。
日本:
员工终身雇佣制。并非日本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而是二战后大公司从工人手中夺回控制权之后实行的措施。管理者解雇了大量员工,对留下来的核心员工许诺提供终身雇佣的工作。这导致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企业内部的晋升、基于资历的工资、外部劳动力市场封闭等等。最重要的是员工对跳槽的消极态度。
其实,员工的此类保障只涉及工作安全与工作中的尊重和尊严,不包括管理上的控制权。终身雇佣只针对核心员工,余下的员工合同具有临时性,管理者会根据公司经济状况来增减。
只有银行股东,而不是单纯的股东或债务人会对管理者构成影响。一旦公司效益不好,主要银行就会介入,而多数时候银行股东并不干涉管理者和雇员的自治。日本的大公司少有一个股东拥有公司20%股票这种所有权集中的情况,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几个股东合起来才能超过这个比例,公司发生危机时,会听从主银行。主银行是客户企业的大股东;向客户企业提供系列贷款;向客户企业派遣董事或经理;还管理客户企业的结算帐户。
结论:
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多数大公司所有权是由控股性股东掌握的。而美国大公司的股权更倾向于高度分散。
在社会民主型国家,雇员常常受到制度性保护。这迫使管理者迎合雇员要胜过迎合股东,所以股东为保护自己的权利会选择集中所有权来保护自身利益。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4:22:3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