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咱祖上的小说很阔》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4:18:05
  • 67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翻哪看哪,到现在估计也就看了一半左右的内容,决定放弃。倒不是说这书不好看,那些对具体叙事的分析,和易中天品三国差不多有趣。但要完全把这样的学术书啃下来,需要对四大奇书的版本流变和各类评注等知识都有一定了解,显然不是我这样仅仅上中学时看过原著小说和改编电视剧的读者所能胜任的。

经过一圈西方小说、电影和叙事理论的叙事洗礼之后,找些中国传统小说来读,会发现很多叙事的把戏咱祖上早就都用过了,这实在是最正常的事。前段看到【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一篇【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在恶搞讥讽朱熹呢,比西方那帮人恶搞耶稣什么的早多了。四大奇书中的类似花招自然不会少,本书对此有极为精到的剖析。

不过读此书最大的一个收获,是让我明了了一点:四大奇书根本就不是通俗文学,而是不折不扣的文人小说,体现了16世纪士人阶层的思想和独特创造。我们一直认同的中国传统小说的大众趣味传统,在基本成形的四大奇书身上,几乎不存在,那几本书当时的流行程度,远没有想像中那么高。之所以说“基本成形”,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和各种传说、戏文、误读、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很难准确体认当时文人小说(精英文学,呵呵)传达的东西,而要准确解读那些东西,就必须立足于基本成形后的小说文本。

这实在是很难的事,比如说【三国演义】文本所展现的诸葛亮,其实根本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贤相形象,很多人肯定会觉得难以接受,但小说作者的本意和文本传达的东西,专家显然更有发言权。对于这些饱读诗书的专家来说,题材的延续性倒为他们分析文人小说的反讽意味和对通俗剧的挑战提供了一条捷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怎么说的,【西游记】又是怎么说的,【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演义】呢,一比较,独特的意味就出来了。

相近故事题材的不同叙事方法,深刻反映了不同的创作和接受心理,背后可能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是文艺创作的突破,一则小红帽童话的变迁,可以是时代变迁的表征(见《百变小红帽》一书)。但与小红帽不同的是,小红帽始终表征着大众文化,而四大奇书则以大众传奇为内容,完成了一次精英意识的表达,用本书作者最常用的词,叫“反讽”,虽然不能等同于近代西方的“异化”,但也能相视而笑了。

所以,要比较的话,这还根本不是电影上的“作者论”,“作者论”更多指向大众文艺作品中创作者独特而一贯的创造。兰陵笑笑生和罗贯中他们玩的,不是希区柯克和特吕弗,直是普鲁斯特和乔伊斯。

至于独特意味和反讽手法的具体内容,本书通篇都在阐述。比如说,【金瓶梅】根本不是【***】那样的***,作者用了很多***文艺片常用的手法追求间离效果,好让读者不浸淫在感官中,深思其意味;武松他们好汉情欲上都很压抑,因此不时有反常的举动;【水浒传】根本不是侠盗罗宾汉那样的绿林豪杰通俗剧;电视剧把宋江弄成个小丑,让他屁股撅老高,也许很契合小说愿意;李逵和李鬼,可以算作意识和潜意识,类似那些讲人格分裂的电影,等等等等,全书都是。

看关于古典小说的书籍文章,怕碰到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不顾文本,借内容说事,文化啊政治啊通篇胡扯,畅销书多属此类;一是死抠细节,缺乏宏观视野和深层视角,有些专家论文常如此。本书没有这两个毛病,首章和末章广征博引,立意不凡,中间部分立足文本,校注细致,不愧是大学者。因此,还是要推荐。

有人说,老外看懂了咱小说吗,我看人家比我们懂,我们沉浸在绵延的通俗剧传统中不能自拔,难以看清自己,也难以看懂祖上的小说。

阅读全文